
制圖/高俊夫
日系品牌在我國的銷售有著幾十年的積累,比如最早進入中國的皇冠、藍鳥,都是當時讓人夢寐以求的“奢侈品”。但如今,伴隨著“德國戰車”在技術上的不斷攀升,一陣“渦輪旋風”橫掃大江南北,消費者對其產品的心理預期值也在無形中提升;而對于做事相對保守的日系品牌來說,其產品的科技光環則在逐漸散去,最終從銷量上可明顯看出疲態。
但從產銷上看,我國汽車市場一直有華北與華南之分,就南北文化差異而言,兩大陣營是否都可以在對方的“地盤”有實質性突破,則并非僅憑產品夠好就可以決定的。
11月,我國轎車銷量總計達107.69萬輛,同比下滑4.4%。其中,B級轎車銷量為16.38萬輛,較去年同期的18萬輛下滑9.0%。11月,日產、本田和馬自達三家日系車企的銷量同比全部下滑,其中日產和本田跌幅均達到兩位數,分別為11.8%和12.1%,這已經是日產和本田的五連跌;之前保持持續增長態勢的馬自達也開始走下坡路,跌幅為2.1%。雖然豐田上月銷量同比有所增加,但僅為2.9%。
另一方面,美系、德系以及韓系品牌在今年11月的B級轎車市場銷量的增長明顯:美系和德系的銷量分別為4萬輛和3.86萬輛,同比分別提升10.3%和15.1%;韓系銷量由去年同期的2.12萬輛提升至如今的2.88萬輛,同比攀升36.2%,領漲整個B級車市場。日系11月的B級轎車銷量為4.23萬輛,同比下降38.7%。可以看出,在B級轎車四大派系中,日系銷量驟降拖累了整個市場,是總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各自的“地盤”
南方市場對于日系品牌來說,一直都處在一個不可取代的位置上,日系車在華南市場的占有率更是超過了50%,特別是廣東省,可以說是日系品牌的老牌根據地。就在今年5月,廣東省的上牌量仍由東風日產、一汽豐田以及廣汽本田領銜,一汽大眾、長安福特以及上海大眾則緊跟其后。而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前兩名的上牌量均已突破一萬輛,而德系品牌在廣東省的平均上牌量為6400輛,想做到趕超仍有很大難度。
以一汽豐田為例,其8月份單一車型銷量上,RAV4和卡羅拉均分別占據了華南市場第一位,卡羅拉、花冠在廣東是占有率最高的中級車。一汽豐田華南區總監田煒表示,9月,一汽豐田在華南市場占有率達8.9%,其中在廣東省銷售排名第一。10月,卡羅拉在華南市場銷售8399輛,這在總銷量中占有很大比例。反之,一汽豐田在北京的經銷商并不好過,某一汽豐田經銷商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部分車型的壓貨情況十分嚴重,作為走量車型的新卡羅拉和新RAV4的銷售情況較為樂觀,但其余車型的表現則令人擔憂。”同時該銷售人員表示,日系車在南方向來好賣,但是在北方地區,想動搖德系車的“統治地位”幾乎不可能,目前該經銷商的銷售量按比例計算,年末最多只能完成目標的60%-70%。
北上與南下
東風日產在華南地區的表現給自己奠定了一個較為扎實的根基,所以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北上戰略”,步步為營地一路向北;今年10月18日其大連工廠的投產就是一個較為有力的證明,其“北上”動作終于擲地有聲了。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表示,東風日產已經擁有廣州、襄陽、鄭州、大連四大產能基地南北縱橫的戰略布局。
另一方面,豐田也有著自己的“北上”部署。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君曾透露:“為提高華北市場的銷量,一汽豐田已經開始啟動‘華北戰略’。華北戰略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一汽豐田于包括北京、天津、山東在內的華北地區的銷量。一汽豐田在華南地區的銷量位列前三,但在華北地區卻不容樂觀。影響豐田在華整體銷量。”同時,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平野雅表示,華北地區不敵競爭對手的很重要原因是一汽豐田在華北地區的銷售服務網點不夠深入。不過,為了維護現有銷售網絡的利益,一汽豐田并不會在華北地區采取簡單的網絡擴張模式,而是會鼓勵當地經銷商去開辟市場,由當地經銷商去建立二、三、四級網點。
“滲透”往往是相互的。就在日系“北上”的同時,去年9月,一汽大眾在佛山的工廠已實現投產,其“南方戰略”一路高歌猛進。佛山項目是大眾在華南地區的首家整車制造廠,也是其布局華南市場的重要生產基地,新工廠的建成將加劇華南汽車產業競爭格局。在其“2015戰略”中,一汽大眾長春、西南、華南三大基地將構筑180萬輛規模的龐大生產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佛山工廠承擔了60萬輛的產能規模,是一汽大眾布局華南地區的重要一環。同時,根據上海大眾最新的數據顯示,與之前比較,其在華南地區的市場表現也有了較大進步,銷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7%。
■ 行業觀點
“中國東南沿海是改革開放中最早富裕起來的區域,當地人接觸汽車也明顯早于我國其他省市,而日系品牌在那時就扎根于珠三角地區。另外,南方私營企業更多,對于汽車產品更加注重的是維護成本、二手車殘值率以及故障率。但在北方人們最早接觸汽車更多并非私人原因,往往是通過公務用車,而公務用車在北方長期是德系車的天下,所以久而久之,人們的消費習慣就在無形中被左右了。”
——一汽豐田方莊4S店總經理張雪松
就產品銷售情況的不同以及現狀告訴記者:“早期的大眾品牌產品線較為單一,而且價格普遍偏高,且多為公務用車,外觀不夠時尚甚至略顯呆板。但當時的日系品牌無論外觀還是內飾對消費者而言都頗具吸引力,所以口碑一直很好。但隨著現在德系產品一再細分市場,以及大量高精技術的搭載,特別是渦輪增壓技術的普及,產品影響力迅速提升。”
——北京捷亞泰汽貿有限公司谷亞雷
“現在消費者更加注重的不是一款車而是一個品牌。德系車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可以保持較為優異的品質,即便一款車開了20年,但其品質仍然可以得到保證。我們與日系品牌的不同,主要表現在造車理念上。”
——梅賽德斯-奔馳產品管理部高級經理韋楷
“在中國,日產較早開始了本地化進程,而豐田的大部分零配件卻依然是日本進口,成本過高導致一系列舉措滯后;本田當初得到了較大的市場份額,而如今則應更多考慮高端品牌的發展。現在,日本企業的工廠多集中于中國南部,最近在北部的市場有了不小的增長,但在北部發展,就不可避免要與歐美、韓國企業競爭,而且要有輸的準備。”
——Alix Partners Asia咨詢公司分析師川口幸一
■ 用戶聲音
●馬巧娟,女,外企HR。駕齡5年,廣汽豐田雅力士車主。
“德國車感覺都一個樣子,有點兒老氣,而且油耗確實有點兒高。日本車的話,性價比很合適,外觀也時尚,最重要的是車子比較小,比較適合女性駕駛。”
●張波,男,新華書店職員。駕齡1年,一汽大眾高爾夫6車主。
“喜歡德國球隊也占一定的因素吧,買車本就是沖動消費。不過客觀講,德國車的底盤很扎實,動力也很強,喜歡那種說有就有的感覺,并不像日本車那么溫柔。”
●周博宇,女,教師。駕齡4年,一汽大眾CC車主。
“我覺得德國人做事嚴謹,所以我也相信德國車的質量會有所保證。另外德國車開起來很穩,較快的時候也能給我帶來較強的安全感。就是在油耗和保養上,德系車確實高出日系車不少,但是想想平時給我所帶來的感受,還是可以接受的。”
■ 鏈接
日系品牌借助中國治理大氣污染尋找新商機
中國國內新車保有量逐年增長的同時,環境問題的解決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為此,中國政府強化了尾氣排放標準,這對于在環保技術方面表現出色的日本廠商而言,是一個新的商機。日系廠商研發的油電混合車型(HV),其耗油量僅為普通汽車的一半,尾氣排放也大幅縮減。豐田最初的油電混合車型普銳斯已在中國生產,其主要部件仍從日本進口,豐田汽車副會長山田竹志曾表示:“到2015年,會在中國實現零部件采購以及本地化生產。” 日產汽車公司副社長安迪·帕馬強調:“隨著中國人的環境意識增強,日產今后會注重純電動車(EV)進軍中國市場。”
一日系廠商內部人士表示:“在中國市場,現狀是日系品牌輸給了歐洲品牌。性能優異的汽車要好好利用環保技術,日本汽車制造商將以此為目標,在中國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就是說,日系品牌的翻身仗很大程度將依靠中國減排、治污政策以及其技術相當成熟的低排放油電混動車型和純電動車型。
(記者 李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