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天的非洲抗擊埃博拉國際會議7月21日在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落幕。此次會議由非洲聯盟(非盟)主辦,非洲國家政要、國際機構、非洲區域組織代表等就非洲抗擊埃博拉的經驗教訓、主要疫區國家疫后基礎醫療體系重建、社會發展融資援助及今后非洲大陸疾病疫情防控等議題共商良策。中國幫助非洲國家抗擊埃博拉疫情的貢獻在會上獲得廣泛贊譽。
會議呼吁各方盡快建立非洲疾控中心,并總結了非洲在抗擊埃博拉疫情過程中的14條經驗,包括非盟的政治影響力、人道主義應急快速反應等。
負責社會事務的非盟委員卡洛科呼吁國際社會加大對主要疫區國家疫后重建的支持力度,并希望這些國家尋求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從而保證今后具備對埃博拉和其他疾病的監控和應急反應能力。此前,世界衛生組織稱,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三個主要疫區國家要想重建基礎醫療體系,在2017年年底前將面臨共約7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據了解,此次在西非地區持續一年多的埃博拉疫情是該病毒被發現近40年來最嚴重、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自去年初疫情暴發以來,本次埃博拉疫情已造成超過1.12萬人死亡。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新發病例從去年8月的每周800例降到現在每周30例以下,抗擊埃博拉工作取得巨大進展。
不過,目前疫情還未能得到完全控制。近期,幾內亞和利比里亞的埃博拉疫情均出現反彈。數據顯示,自7月1日以來,幾內亞新增埃博拉確診病例45例,死亡21例。在利比里亞,一名17歲的男孩6月30日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成為該國5月9日宣布疫情結束后的首個新病例。從6月底至今,利比里亞共出現6例埃博拉新病例,其中2例死亡。塞拉利昂疫情近幾個月來趨于平緩。據塞拉利昂衛生部本月中旬發布的數據,7月6日至12日,該國出現14例埃博拉確診病例。
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20日在會議上表示,西非埃博拉疫情暴發后,中國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衛生援外行動。除向疫區及周邊13個國家提供4輪總價值超過1.2億美元的援助、派遣1200多名醫護人員之外,中國政府十分注重幫助疫區國家建設、增強公共衛生能力,其中包括有針對性地向塞拉利昂運送移動生物安全實驗室,援建固定生物安全實驗室并投入運行,向西非疫區及周邊國家派遣30余批公共衛生、臨床醫療和實驗室檢測專家組,深入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三國邊遠地區培訓當地醫護及公共衛生人員。截至目前,中國援非抗疫隊伍累計檢測病毒標本約5000份,收治患者800多名,完成公共衛生培訓12471人次。中國政府已完成培訓西非有關國家1萬名護理和社區骨干防疫人員的目標。中國還將支持非洲建立非洲疾控中心以及非洲各國家層面的衛生應急能力建設。
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亞沙雷維奇表示,西非埃博拉患者已大幅減少,中國的援助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中國政府的援助速度和中國在財力、醫療與后勤方面做出的鄭重承諾,世界衛生組織都表示感謝。
肯尼亞肯雅塔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非洲中心主任伊斯拉埃爾·科迪阿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幫助西非國家防控埃博拉疫情的過程中開創了中國援外工作的諸多先河,包括數次租用包機運送防疫物資,建立埃博拉診療中心和埃博拉檢測移動實驗室等。中國對西非國家防控埃博拉疫情的幫助做到了言出必行,既及時又有效,對西非國家控制疫情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不僅再一次體現了中非之間患難見真情的傳統友誼,還展示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倪 濤
(本報約翰內斯堡7月2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