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盧云龍)數據顯示,今年中國代駕市場的交易規模預計將達26.9億元。而韓國人口不及中國的1/20,代駕市場規模卻高達250億元,此現象引起多個互聯網企業蠢蠢欲動:昨日下午,滴滴快的旗下的代駕業務——滴滴代駕上線;同一時間,e代駕宣布推出“8.08,極速服務體驗月”活動。兩大互聯網企業在代駕行業短兵相接,讓代駕市場呈現專車市場般的火爆態勢。
靠速度解決代駕“痛點”
記者在廣州調查發現,等待時間長是用戶使用代駕的最大痛點之一。尤其是傳統代駕時代,用戶動輒需要等待1~2個小時,部分司機因為等不及代駕司機而選擇冒險酒駕,容易造成嚴重后果。對此現象,互聯網代駕經營者均通過自身具備的互聯網技術解決傳統代駕到達慢的問題,用戶的代駕體驗也因此得到全面提升。
e代駕在其“極速服務體驗月”活動提到,活動期間每天20點至22點,代駕司機若8分8秒內無法抵達用戶指定位置,用戶即可享受免起步價優惠。e代駕相關負責人表示,e代駕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合理的司機資源調配,已實現平均6分鐘到達。滴滴快的代駕事業部總經理付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滴滴代駕使用基于大數據的動態智能調度系統。車主發送訂單后,系統會在后臺快速地對司機畫像、路況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在最短的時間內為車主篩選出最匹配的司機。
市民關心如何保障用戶安全
市民陳先生在廣州做貿易工作,日常工作免不了應酬喝酒,他非常關注代駕時如何保障用戶安全。“因為代駕司機第一次駕駛用戶的個人車輛,這要求代駕司機有較好的用車經驗;另一方面,代駕公司和司機在服務過程中會了解到用戶的敏感個人資料,也要求代駕企業是值得信賴的。”
對此,滴滴代駕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00萬司機在滴滴代駕的平臺上注冊了信息。凡通過滴滴代駕接單的司機,正式接單之前都需經過嚴格的面試、路考、培訓與筆試,并學習軟件使用流程與服務規范。
此外,7月初,滴滴代駕與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聯合舉辦了首期“代駕員崗位技能與資格培訓班”。滴滴代駕平臺上的首批精英司機獲得了由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頒發的“代駕培訓合格證”。
e代駕方面則要求司機至少5年駕齡,并建立了代駕責任保險與司機人身意外險,代駕險最高賠付1000萬元,司機意外險賠付最高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