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秋在接受北京晨報專訪時說,互聯網、智能、新能源一定是汽車行業的未來趨勢。上汽會聚焦傳統的“綠芯”和新能源的“藍芯”兩個戰略,以產品為王道,打造一個有競爭力的上汽自主品牌。
北京晨報記者:上汽乘用車已從“品牌+銷量”的階段,進入到“品質+技術”為核心的新階段,但是目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增速也有所放緩,上汽乘用車如何破局?
王曉秋:第一是我們的“藍芯”。相比合資品牌,自主品牌差距最大的是在動力總成方面。此次上市的360是榮威品牌第一款搭載“藍芯”動力總成的車型,這實際上是告訴外界,上汽在動力總成上已經取得了突破。如果沒有好的發動機,5.7L/百公里的油耗誰也做不到。從動力總成上講,“藍芯”標配的是SGE和MGE的發動機,變速箱是由我們自己開發的6速TST、7速TST。基本上傳統的動力總成是大發動機2.0T,小發動機1.4T和1.5T,搭配7速變速箱。在傳統變速箱領域,上汽已經擁有非常強的技術水平,7速TST也是上海齒輪廠做的。
另外一個就是“綠芯”。隨著下半年產能的釋放,榮威550PLUG-IN的月產能從五六百臺提升至1500臺。上汽未來會不斷推出插電強混的產品,除了明年有兩款以外,后年還有,基本會覆蓋10萬到20萬元的價格區間,包括SUV。從動力總成上講,我們已經具備這樣的實力。榮威360的價格1.4TGI SGE發動機,配7速的變速箱的動力組合,其他同級合資品牌的價格都在14萬元以上,榮威360的優勢在于同樣的性能,最低的價格,同樣的價格,最優的性能。
北京晨報記者:上汽自主品牌這兩年在動力總成、軟件、互聯網方面都有領先行業的大動作,投入也特別大,您現在對投入的效果滿意嗎?
王曉秋:中國要從一個汽車大國變成一個汽車強國,不是簡單地依靠外來加工能力就可實現的。如果中國的汽車都要依靠國外技術來支撐,中國汽車產業還能夠走多遠?我們要支付大量的軟件費、技術轉讓費、許可費,來實現自主掌握汽車制造技術。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需要一步一步來。上汽當初若是不自主研發新能源汽車,我們就不能像今天一樣走在世界前列。
北京晨報記者:經濟形勢對汽車影響還是挺大的,現在最擔心最憂慮什么?
王曉秋:整個行業的增長肯定是個位數的增長,但是每家企業不一樣,這對每家企業的掌門人提出非常大的要求。原來快增長的時候,大家搶一杯羹很容易,到現在的市場你為什么能分一杯羹,還是要依靠差異化。要把突破變成一種新的應對方式,所以尋找一條差異化的道路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北京晨報記者 周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