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年前,河南汽貿園第一次外遷;今年,面臨第二次外遷
受訪者/供圖
河南商報記者 李興佳
中國汽配市場領軍人物——鄭州南三環河南汽車配件物流貿易園(簡稱河南汽貿園)董事長周可祥,可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企業家。
18年前,他進入汽配行業;11年前,他帶著河南汽配城從航海路市場搬到南三環,完美蛻變;今年,他要再完成從鄭州南三環搬遷至中牟的大戲。
【首次外遷】
從航海路搬至南三環
在“蠻荒之地”重新開始
若干年后,面對汽配業盛景,周可祥或許會想起他做出搬遷決定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如今鄭州市航海路與中州大道口的這個位置,緊鄰七里河畔,高樓林立,春風十里。18年前,這里尚是遠離城心之地,解放牌、東風牌汽車是“當紅炸子雞”,汽配商戶逾170家,店倉合一。
這一年,《相約1998》的歌聲響徹大江南北,河南汽車配件城在歌聲中開門迎客,占地約70畝,掌舵人正是周可祥。
隨后,汽配城開啟了野蠻生長時代。2002年,河南汽車配件城兼并了鄭州輪胎汽配市場,商戶陡增至400家。
2003年,面臨首次外遷,原因是“不適應城市發展”。新址是更南邊的南三環。當時,外界多持懷疑態度,“路不通,有八米多的深溝,以前是刑場,算是蠻荒之地。”
【遷后變化】
發展之快像被人按了“快進鍵”
但是,搬遷后的發展速度,快得像被人按下了“快進鍵”。
2005年,組建好的河南汽貿園新班子步入正軌,當年8月份開業,承接商戶600家,包含了汽車、農用車、客車配件。
2008年,五里堡汽配市場整體遷至河南汽貿園。至此,市場二期工程——微型汽車配件大世界投運,占地200畝,全鋼結構營業房549套。市場商戶發展到八九百家。
2011年,市場經營范圍“大躍進”,開始涉足五金、潔具、機電,這就是占地58畝的三期工程。
野蠻生長的10年時間里,河南汽貿園被諸多榮譽加身,“河南省一類達標市場”、“河南十佳市場”、“全國誠信汽配市場”。2012年更被商務部、國家統計局評為“全國十大機動車零部件交易市場”。
現在,市場入駐商戶逾1300家,年銷售額150多億元,吸引80余家物流公司匯聚。市場涵蓋大重與微型汽車配件銷售、車輛維修保養、汽車裝飾美容、物流配送、餐飲娛樂等功能。
鄭州汽配市場格局明晰。北以北三環汽配商圈為首,主做小車配件、汽車裝飾用品,南以南三環河南汽貿園為頭,主營貨運、微車配件,形成“北環轎車配件、汽車用品,南環貨車配件與微車配件”的市場既定格局。
但彼此并非不來往。“行業商會把兩邊給串起來了,比如河南省汽摩配件服務業商會、河南汽貿園是會長單位,十八地市汽配市場及北環天榮汽配城均為副會長及常務副會長單位。”河南汽貿園總經理李文峰說。
【再次外遷】
什么時候
搬往中牟汽車產業園?
時間一眨眼到了2016年,周可祥又面臨著搬遷。
此次外遷的原因是,2012年6月鄭州市政府公布177家外遷市場名單,河南汽貿園在列。外遷大幕由此拉開。
往哪里遷?
政府外遷文件中明確,將重點打造約54平方公里的“一區兩翼”作為承接地,其中的“東翼”,即在中牟汽車產業園規劃3.2平方公里的汽車及汽車后市場承接地——鄭州汽車城汽車服務業博覽園。
河南汽貿園作為鄭州汽車城汽車服務業博覽園的領軍項目,園區總占地1348畝,總建筑面積110萬平方米,擁有40年商業產權。
新項目正在建設當中,預計新市場將于2016年底具備入駐條件。
困境
銷售下行,幾十萬元的汽配件被當作廢鐵賤賣
距離第一次外遷,已經11年。11年了,垂髫都長成了少年。而眼下的市場,再也不是當年模樣。
深耕行業20年的汽配商戶姜女士,過去的一年里,因為產品更新快,價值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汽配件被當作廢鐵賤賣。
“占地方,明知道換不成錢了,處理了反而減負。”李文峰稱,“貨車配件技術更新快,淘汰率高,老配件面臨著庫存積壓甚至報廢的問題。現在商戶也開始謹小慎微了,怕積壓,在銷售期賣不出去,只能當廢鐵賣,一些不太大的商戶就有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老產品積壓。”
這僅僅是貨運車輛汽配市場面臨的困局之一,過快的更新迭代率,導致產品積壓甚至賤賣。和發展較好的轎車配飾業不同,貨車配飾業有著諸多隱痛。
“汽車保有量在遞增,但貨車數量在下行,原因是運力下降。”李文峰稱,這導致貨車配件業的景氣指數低于北環轎車配件業。
具體來講,道路運輸法規對貨車運載量有限制,“但不超載,司機的油費、餐宿費等基本費用都顧不住。”此種尷尬境況直接影響到貨車配件的產銷量和維修率。
數據也印證了行業的不容樂觀。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15年1~11月全國公路貨運量比2013年下降5.91%,公路貨運周轉量比2013年減少8.67%。公路貨運周轉量已經連續兩年下降。而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5年,整體載貨車(含整車、底盤、牽引車)產銷同比累計分別下降7.86%和8.92%。
行業人士稱,展望2016年,重卡市場將繼續受國家宏觀經濟“結構性減速”影響,市場銷售情況不容樂觀。
突圍
汽配行業的一場集體探索:
讓大戶吃得更飽
18年前,物流尚是一個新鮮詞匯,“各地市汽配商戶開車進貨,上門挑選,老是堵得不行。”
18年后,帶頭大哥還在,但電商壓境、同行追趕、外遷影響,使得商戶不得不做出改變。
上述姜女士在忙著開一家新公司,主做德國一電池電瓶品牌的省代理。另外一些商戶則在做產品聚焦,將原來二三十個品牌的河南總代理壓縮至八九個。
有商戶迎合互聯網,做微商、開啟網絡營銷。為此,市場方早已主導運作汽配官網,“部分商戶網絡銷售能占到近三成。”
有商戶則避開線上鋒芒,重新開發互聯網取代不了的服務,注重線下體驗,壓縮現有產品線。
行業協會也在發力。一場“讓大戶吃得更飽”的行動計劃已經啟動,即“中國汽車后市場星級服務店評審工程”,目的是通過星級評定對價格體系、信用體系分級,建立“優質企業俱樂部”、“大戶聯盟”。
倘若這套系統得以確立,經濟下行大環境下,優質企業反而吃到更大的市場蛋糕,而弱者只能在更窄的市場里加劇競爭。
鄭州汽配市場的先行者們,譬如周可祥,也在闖關。就像當年,無人會看好37歲的他敢于率先做出搬遷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