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專章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并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目標,強調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設生態文明,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自然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造成生態危機的市場根源
建設美麗中國,具體而言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中國的生態文明水平。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是生態文明的基礎,生態文明是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更高發展,三者內在統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高速增長,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
自然資源環境市場化不足是生態危機的根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說明中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與體制不健全有關,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人權益不落實。”降低生產成本,是市場競爭的永恒法則。商品市場化意味著市場主體必須通過提升內涵或外部轉嫁來降低商品生產成本。當內涵提升成本很高,外部轉嫁成本很低甚至近乎免費時,理性市場主體都會選擇后一種方式。自然資源被浪費、環境被污染,根源正在于當所有權人缺位時,資源環境的價值無法體現并得到保護,成為商品市場化競爭壓力下最好的成本外部轉嫁出口。我國商品已充分市場化,但商品生產的必備原料——自然資源以及環境容量還未充分確權并市場化,得不到市場競爭性保護。在清潔能源科技轉換成本很高的情況下,各市場主體為了在競爭中獲勝,自然選擇使用污染型自然資源并任意排污,形成資源和環境的“公地悲劇”即生態危機。可見,自然資源環境市場化進程遠遠落后于商品市場化進程才是生態危機根源所在。
把市場決定性邏輯融入美麗中國建設之中
完善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產權保護制度。要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對環境容量進行確權,形成權責明晰、保護嚴格的環境容量產權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倒逼市場主體通過“外部成本內涵化”來遏制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提高市場主體生產生態產品的積極性。
重點是做好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主體實體化、多元化和環境容量產權明晰化工作。我國法律規定自然資源屬于國家和集體,但集體和國家所有權為行政權所吸收,缺乏市場經濟意義上的權責自負、主體多元的產權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法律和體制上突破創新。所有權和使用權“兩權分離”的農村土地承包制是我國產權制度的一個重要創舉,足夠長且穩定的使用權發揮著與所有權相似的作用,它為非私有產權和市場機制之間架起了聯系的橋梁,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法律體制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環境容量產權明晰化是排污權市場化的前提,各地政府每年要根據當地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科學計算環境總容量,即一年內環境可以消化的排污總量,使排污量產權化。當地任何企業要排多少污,就必須購買相當量的排污權,所有企業一年的排污總量必須在總容量以內,即通過環境容量產權的明晰化,改變環境容量的公共物品特性,實現環境容量的排他性消費。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產權交易市場體系。習近平指出,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基礎上的增長得不償失,更難以持久。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新上,即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以市場競爭倒逼市場主體通過以科技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高單位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所對應的經濟產出效益,降低清潔能源轉化成本,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率,提高生態產品供給,使各地區在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可承受總量下,實現經濟收益最大化。
重點是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產權交易市場規則。要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自然資源使用權、環境排污權、生態受益權等產權面前,無論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一律平等、公平公開競爭。下決心破除限制產權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清除非公有制企業面臨的資源使用、污染排放歧視等體制性壁壘或行政壁壘,嚴禁和懲處各類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而降低環保標準的所謂優惠政策行為。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價格機制在產權流轉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企業生態文明征信體系,將企業資質與其對生態文明市場規則的遵守情況掛鉤。
提高政府治理生態環境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習近平指出,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政府不是退出、不作為,而是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政府和市場關系理不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發揮就會受到諸多制約。提高政府治理生態環境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一方面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最大限度地減少微觀領域政府對資源環境的直接配置,用市場產權配置取代行政配置,激發市場活力;另一方面要“堵漏洞”,加強政府對資源生態環境產權和市場體系的監管和保護,堵住商品生產成本外部轉嫁的漏洞,倒逼市場主體依靠創新驅動、提升內涵的方式提高競爭力。
重點是堵住外部性漏洞。一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環保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對企業環保形成監督力量。二是制定企業環保法律、政策、標準等,為企業行為提供準繩,建立環保高壓線。三是加強監管,利用現代科技即時監測企業的自然資源使用權和排污權的使用情況,及時發現“搭便車”行為并進行嚴懲,通過實際懲戒使企業懾于外部轉嫁,破除僥幸心理。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何海濤 曾維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