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吉林省大力實施了民營經濟騰飛計劃和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取得了明顯成績。民營企業呈現出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調查數據表明,全省民營企業的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固定資產投資額、利潤率等主要經營指標均保持增長態勢;擁有專利數、技改和研發費用、名牌商標數量等反映企業創新能力指標均有所提高。
但專家表示,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仍有三大制約瓶頸亟須破解。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越發凸顯。其一,內部積累資金不足。中小企業自我積累能力不強,在分配過程中留利不足,缺乏長遠發展規劃,常常將全部資金投入短期能獲利的產品或行業,導致資金缺乏。其二,外部融資渠道不暢。大多數中小企業往往被政策排斥在資本市場之外,無法到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其三,現有的金融借貸體制不能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民間借貸雖然活躍,但是風險較高,加大了貸款實際成本。而國有大型銀行對小額貸款缺乏動力也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量不斷增大,但質量不高。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添說,從當前的發展情況看,民營經濟總量和民營企業數量都在穩步提升,但是從產業布局、企業規模來看,與發達省份還存在較大差距,總體質量不高。從產業結構看,吉林省民營企業主要分布在門檻較低的傳統行業,以從事加工貿易型、資源依賴型、能源消耗型的企業所占比例較大,產業結構比較單一,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低水平產能比較突出。從產品結構看,大多數民營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從組織結構看,吉林省民營企業70%以上是家族式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經營模式陳舊,分工協作關系較弱,同質化競爭嚴重,致使整體發展層次不高。從市場生存力上看,民營企業由于規模有限,且多處于傳統的下游產業,對市場變化的承受力不強,普遍缺乏足夠的應變能力。
運營難度大。吉林大學商學院經濟研究人員肖國東介紹,吉林省民營企業運行成本總體持續攀升,原材料和土地成本增長較快,企業盈利空間被進一步擠壓。而人工成本持續上漲。機械加工、紡織等行業技術工人招工難,特別是高技術工人十分匱乏。稅費負擔仍然較重,近年來,盡管國家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予以緩解,但總體上看,稅費占比較高的狀況改善不明顯。另外,政府服務效率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政策在落實過程中還有諸多程序上的障礙。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志明建議,應大量引入民間資本破解融資難,并引導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同時進一步優化環境,從而助推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春鳳建議,應結合中小金融機構產權改革,大量引入民間資本,不僅在股權結構設計上,讓民間資本占控股地位,而且要充分發揮民間金融業對本地經濟情況比較熟悉的優勢,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另外,完善資本市場,拓寬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發揮股份制融資功能,采取改制、兼并、聯合等多種形式,吸納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股。
應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加快轉型步伐,向具有較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發展。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加快公用事業等壟斷行業的體制改革,放寬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資格限制,完善第三產業市場的運行規則。認真清理第三產業的市場準入規定,切實消除體制性障礙,加快建立優化資源配置的競爭機制,營造公平、規范、有序的市場準入環境。
孫志明建議,要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樹立一批示范性特色園區、產業集群、孵化基地和公共服務平臺,發揮示范引領效應。要強化服務功能,完善平臺與載體建設,集聚和運用各種資源建立和完善融資擔保、人才交流、招商引資、法律維權等服務平臺。強化服務平臺的服務功能和工作機制,拓寬平臺的服務范圍,提高平臺的服務功效。(周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