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MBG總裁、摩托羅拉移動管理委員會主席劉軍宣布MOTO品牌回歸。
2月3日,聯想交出了自2014年10月份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及IBM旗下x86服務器業務后的第一份季報。財報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聯想季度營收141億美元,同比上升31%;凈利潤為2.53億美元,同比下滑5%。這也是自2009年,聯想熬過收購IBM PC磨合期,實現扭虧為盈后,凈利潤首次下滑。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表示,不后悔收購摩托手機,對未來有信心。聯想方面認為,通過增加銷量,控制成本,能夠在6個季度內盈利。對此,專家稱其難復制收購PC成功路徑。
摩托虧損縮窄 聯想凈利下降
摩托羅拉是手機行業的開山鼻祖,如同當年的IBM PC。但隨著產業更迭,摩托羅拉移動和IBM PC一樣,走向衰退和虧損。
從2007年開始,摩托羅拉陷入虧損泥潭。2011年摩托羅拉以125億美元的價格將摩托羅拉移動賣給谷歌,2012年這一交易正式完成。收購之后,盡管谷歌也對摩托羅拉移動進行各種手術,包括裁員、壓縮成本,但谷歌的歷次財報顯示,摩托羅拉移動依然處于虧損之中。到2013年10月,谷歌自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以來,后者的累計虧損總額已經達到10億美元。
2014年1月底,谷歌將摩托羅拉智能手機業務以29億美元賣給聯想集團,當時摩托羅拉移動的單季度虧損還在1億美元左右。
本周二,聯想交出的并購完成以后首份季報顯示,摩托羅拉的虧損仍在繼續。摩托羅拉的虧損相比并購前有所改善,虧損額少了千萬美元左右。
聯想財報顯示,在截至2014年12月31日為止的3個月,聯想集團營收為141億美元,同比上升31%;凈利潤為2.5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65億美元下跌5%,環比上個季度的2.62億美元也出現下降。這也成為近五年來聯想首次出現季度凈利同比下滑。
聯想稱,凈利潤增幅下滑主要是因為處理并購交易帶來的7400萬美元左右的非現金費用,以及承擔Moto的虧損。聯想對此解釋稱,該季度,曾經大幅虧損的摩托羅拉移動呈現高速增長勢頭,虧損也大幅縮窄。
此外,聯想上季凈利潤好于分析師預期,聯想股票周二最高漲8.6%,為一年多來最大盤中漲幅,周三上午再漲5.86%。
楊元慶否認摩托拖后腿
上個季度的聯想財報解讀會上,楊元慶曾對外表示,聯想移動業務已經不再虧錢。周二財報出現5年來首個季度虧損后,外界普遍認為,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拖累了聯想業績。
對這個說法,楊元慶并不認同,他認為摩托羅拉業務并沒有給聯想業績拖后腿,并且對聯想在并購摩托羅拉移動后的業績信心十足。楊元慶曾承諾,要在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收購的4-6個季度內實現盈利。
楊元慶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刨除并購摩托羅拉產生的一系列費用,聯想第三財季增長速度迅猛,凈利潤為3.27億美元,增長23%。這說明聯想的整體盈利在改善。
雖然楊元慶承認聯想整體盈利的改善主要得益于PC,PC業務的第三季度利潤為5億元,利潤率保持5.4%,但他仍強調手機業務表現很好,未來會更好。原因仍然是聯想的規模降低邊際成本理論。
楊元慶認為,摩托羅拉手機毛利潤較高,主要是其費用率高影響整體利潤。“我們將增加銷量,控制成本,包括對原材料、運營的費用率、生產制造和物流成本的降低,這是聯想的優勢。”
排除并購費用外,上一季度聯想手機新老業務營收增長33%,楊元慶預計下一個季度,聯想將會為摩托羅拉節省4億-5億美元原材料的成本。
“另外,摩托羅拉回歸中國后,會加強在2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的提升。中國市場將對摩托羅拉全球扭虧為盈帶來幫助。”聯想執行副總裁、移動業務集團(MBG)總裁劉軍表示。
上個季度,摩托羅拉手機的銷售歷史性地超越1000萬臺,同比翻了一倍。上個月摩托羅拉品牌攜三款手機新品重返中國市場,一周過后Moto X手機新品的預訂量就超過了100萬臺。這似乎印證了劉軍的說法。
扭虧要“換個人擰毛巾”
聯想希望借助摩托羅拉的品牌走高端路線,與自己相對以中低端為主的智能手機業務形成互補。但是,通過摩托羅拉發布的三款產品,其在聯想手機產品線中定位比較模糊,既有3699元的高端產品Moto X,也有1299元起的中低端產品Moto G。
業內認為,摩托羅拉品牌手機如想成功,就必須在高質低價上下工夫。對此,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以聯想對供應鏈的控制能力,以及對聯想現在兩位操盤手劉軍和張暉的了解,他對聯想操盤摩托手機業務后的發展一點都不懷疑。“張暉之前被雪藏在蘇州昆山管筆記本代工,渠道能力也非常強。以這兩個操盤手的實力,聯想手機的質量和價錢,都會被控制得很好。如果將摩托的價位定在國產品牌檔次,市場競爭應該沒有問題。”
李易稱,聯想之前收購IBM PC時,大家也很悲觀,但事實證明根本沒有必要悲觀。就像柳傳志說的那樣,經營企業就像擰毛巾,有的企業擰不出來利潤,但換一個人來也許就可以。
李易稱,他持續看好聯想,“聯想未來一定能夠成為最大智能手機廠商。”
不過,聯想把摩托羅拉扭虧的期望寄托在中國市場,業內有觀點認為這并不容易。畢竟中國市場是目前競爭最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
小米、華為、酷派、中興等均不斷發力,一邊推出更多高性價比的產品,一邊向2000元及以上市場進軍,同時營銷戰也是打得不亦樂乎。除了高高在上的蘋果外,手機霸主三星在中國的日子也不好過。
在軟件和營銷上仍存短板
對于聯想扭虧的預測,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的大中華區總裁莊瑞豪說,他不看好聯想手機的全球化邏輯。
莊瑞豪認為,企業國際擴張的成功要素大致有五個,有力的產業結構、強大的國內核心業務、可復制的擴張模式、變化的客戶差異性、堅實的國內人才基礎。
“聯想手機并沒有強大的國內核心業務,因此更談不上可復制的擴張模式。此外,聯想手機和摩托羅拉手機的用戶完全不一樣,甚至是兩個極端,這也是國際擴張上比較忌諱的方面。”
莊瑞豪稱,雖然聯想PC此前并購IBM PC有過類似經驗,但那起并購也用了很長時間才消化,最后基本淘汰了IBM品牌。因此他不看好聯想在手機行業復制PC的成功路徑。因為行業的基本面不同,所以不同產業的全球化機會和路徑也不同。
“個人電腦屬于成本驅動型,需要捕捉規模經濟效益。其全球化具體措施包括,以區域或全球市場份額為重點,獲得來自本地以外市場增長帶來的規模效應。而手機屬于本土市場自然增長型,應制定每個市場獨特的,量身定制的價值主張,包括具體的本地營銷活動,以本地市場份額為重點。”
通俗而言,雖然PC和手機都屬于電子消費品,但PC更側重硬件,產品里的軟件相對統一,用戶可自己組裝。因此可以完全復制一種制造、渠道模式,通過規模降低成本。而手機則不同,除了硬件外,還需在軟件、系統平臺上手機廠商有核心技術,而且在銷售上,除了傳統本地渠道外,也更加依賴互聯網化的新渠道。在這兩方面,收購摩托羅拉的聯想仍有許多路要走。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林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