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市第三次經濟普查的主要綜合數據正式公布。這次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時期資料為2013年年度資料。普查對象是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
數據顯示:2013年末,上海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41.1萬個,比2008年末增加5.0萬個,增長13.9%;法人單位分支機構7.0萬個,增加1.4萬個,增長24.8%。在法人單位中,第二產業占23.1%,比2008年末下降1.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76.9%,提高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全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39.0%,比2008年末下降8.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61.0%,提高8.2個百分點。其他普查數據將隨著普查資料開發應用的進度,以不同方式陸續公布。
“經普”數據折射出上海經濟增速換擋、結構優化的態勢。
小微企業日長夜大
過去很多人“看不上眼”的小微企業,已經成為上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
2013年末,本市共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小微企業法人單位36.7萬個,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95.2%。小微企業從業人員534.6萬人,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47.7%。小微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8.6萬億元,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的21.6%。2013年末,本市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24.7萬戶,從業人員58.9萬人。
2013年末,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批發和零售業14.6萬個,占35.5%;工業8.0萬個,占19.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5.1萬個,占12.5%。
本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1224.6萬人,比2008年末增加183.2萬人,增長17.6%。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分別是:工業369.5萬人,占30.2%;批發和零售業194.8萬人,占15.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12.7萬人,占9.2%。
2013年末,本市共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企業法人單位38.6萬個,比2008年末增加4.8萬個,增長14.2%。本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39.5萬億元。其中,第二產業企業資產總計占全部企業資產總計的11.7%,第三產業企業資產總計占88.3%。
上海工業提升質量
上海工業創新驅動力更強,含金量大大提升。
從上海的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數量來看,2013年末分別比2008年末下降1.5%和5.0%。但是,2013年末,工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比2008年末增長54.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總資產貢獻率為12.8%,比2008年提高3.3個百分點。
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主題,上海企業主動向科技創新要效益。2013年,本市開展R&D(研究與實驗發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1661個,比2008年增長159.9%,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7.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從事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9.2萬人年,比2008年增長110.2%。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404.8億元,比2008年增長102.6%;R&D經費投入強度為1.17%,比2008年提高0.37個百分點。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專利申請量2.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1萬件,分別比2008年增長218.6%和346.9%;發明專利申請所占比重為44.2%,比2008年提高12.7個百分點。
2013年末,本市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1024個,比2008年末增長8.5%;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10.5%,比2008年提高0.7個百分點。
新興行業嶄露頭角
在經濟結構變化中,上海和全國一樣,第三產業占比穩步提高;上海第三產業增長主要動力是金融、貿易、商務等現代服務業。
2013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業企業法人單位1483個,從業人員32.7萬人,分別比2008年末增長113.7%和43.1%。2013年末,金融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00749.4億元,比2008年末增長115.2%。金融業行政事業及非企業法人單位2003年末資產合計為270253.5億元。
2013年末,本市共有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13958個,從業人員44.4萬人,分別比2008年末增長36.0%和75.5%。2013年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682.4億元,比2008年末增長148.1%。
2013年末,本市共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16738個,從業人員38.0萬人,分別比2008年末增長22.7%和57.9%。2013年末,本市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118.5億元,比2008年末增長177.8%。
據介紹,通過此次普查,摸清了本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及布局,了解了本市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的現狀以及各生產要素的構成,查實了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和小微企業的發展狀況。 ■本報記者 張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