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要在研發、引進、轉化上下功夫。圍繞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帶動性的關鍵技術,提升科技的支撐能力。鼓勵發展企業主導、市場需求、產學研協同的技術創新聯盟,加快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用好用活現有人才。構建信息高速公路,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促進“四化”同步。
——摘自201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寧夏拓展和集聚科技創新資源,著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管理改革取得新進展,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獲得重大突破,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對外科技合作深入推進,全區科技創新潛力躍升至全國第8位。
一、要素投入及重要科技產出指標
1、全社會研發經費強度
寧夏財政R&D投入的60%主要用于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活動,同時建立了公益性、基礎性、社會性科技創新穩定支持機制。2014年寧夏研發(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的0.83%,全社會研發投入規模同比增長47.2%。
2、全社會研發全時人員數、每萬名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員比例
2014年,寧夏全區R&D人員達到10389人年,比上年增長21%。每萬就業人員從事R&D活動人員比例18.5人年。
3、專利授權量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2014年,寧夏累計承擔各類科技項目394項,爭取經費2.96億元;聯合高校、院所實施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96項,資助231名博士、碩士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研制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527件,申請專利267項,獲得授權專利150項,取得了一批有分量、有價值、有影響的科技成果。
4、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
2014年寧夏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活力得到加速釋放,有26家新能源、新材料企業的產品闖入國際市場。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勢(高技術)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72%,其中,高技術產業對寧夏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1.2%。
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主要指標
1、重大項目和主要成果
2014年,寧夏全年爭取國家各類科技項目237項,獲批資金約1.67億元,實施自治區科技支撐計劃347項,安排資金約1.24億元,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8項。
2、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2014年,寧夏新組建了先進鑄造技術重點實驗室及現代農業綜合開發、鎂及鎂合金和氨基酸等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建了21個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新認定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高新技術企業1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60家;新組建了枸杞、牧草產業技術等創新戰略聯盟;國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獲科技部批準組建,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科技部批準掛牌,與中國農科院等院所合作共建了西北(寧夏)設施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科院銀川科技創新與產業育成中心正式啟動運行,中衛市沙坡頭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通過國家驗收。
3、開放合作與人才引進
2014年,寧夏配合實施國家“千人計劃”和自治區“百人計劃”,實施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項目12項;推薦的3名科技領軍人才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引進博士32人、碩士48人,高級專業技術人才31人,柔性引進院士11人,培養技術骨干2195人。聯合高校、院所實施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96項,資助231名博士、碩士開展應用基礎研究。
4、政策保障
2014年,寧夏起草了《自治區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積極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簡化申報和審批程序,拓寬網上申報、受理和評審的范圍。出臺了《調整自治區科技項目經費管理辦法若干規定》,進一步規范了科研項目資金的管理。圍繞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建設,推進財政支持方式的重大改革,改變傳統的先立項、先投入做法,實行了企業科技創新后補助機制。修訂了《自治區企業科技創新后補助暫行辦法》。
三、重點領域成果與成效
1、高新技術產業
目前,寧夏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8家,主要分布在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占全區總收入的比重超過52%。
為了調整產業結構,2014年寧夏加快推進“智慧寧夏”建設。生態紡織產業開啟發展新引擎,構建與西部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氣化、能源電力產業配套的國內首個環保化纖紡織產業中心,建成了全球唯一的12.5萬錠全流程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紡紗生產線。現代信息產業異軍突起,銀川成為國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試點。
2、深化對外科技合作
2014年,寧夏對外科技合作深入推進,取得了一批合作成果。積極籌備設立中阿農業科技基金,與迪拜園林農業局簽署科技合作協議,籌建迪拜生態園林綠化與現代農業科技園;開通了中阿電子商務交易服務系統,推進中阿網上絲綢之路建設;推進中阿技術轉移轉化,爭取中阿技術轉移中心落戶寧夏。積極籌建中國——馬來西亞清真食品聯合實驗室,推動寧夏清真產業國際化。
3、科技與金融結合取得實質進展
出臺《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聯合財政廳設立1000萬元風險補償資金,全區風險補償資金總額達到2600萬元;首次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推出了“智易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產品。
4、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
農村信息化建設創造了新模式。進一步提升三農呼叫服務中心功能,開展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究應用,建立了一批示范樣板和商業運營模式,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化融合發展。制定了《寧夏中部干旱帶高效節水特色農業試點方案》,重點開展旱作優勢作物品種引選與農機、節水、農藝一體化集成創新。
5、民生科技領域
圍繞寧夏“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略實施,積極開展科技扶貧,讓科技成為扶貧開發新引擎。啟動建設了20個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著力培育設施果菜、枸杞、釀酒葡萄等20個科技特派員創業鏈。深入開展科技扶貧指導員“百人團”工作,建立了64個科技示范基地,形成了科技引領、整村推進的扶貧典范。
(以上數據由寧夏科技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