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閉幕后一周,22日開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年會上,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位境外官員、權威專家、跨國公司巨頭與300多位中方代表齊聚北京,聚焦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
“新常態要有新思路、新作為。”面對海外對中國經濟的諸多質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開幕式上的演講,向全世界展示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社會開創發展新局面的堅定決心。
“世界引擎”失去動力了嗎?
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是7.4%。2015年,中國提出的增長目標是7%左右。20多年來的最低增速,引發世界關注。
“不必驚慌。”——這幾乎是記者就中國增速放緩采訪境外嘉賓時,大家給出的一致回答。
“盡管增速比過去低,但在全世界仍是很好的增速。”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說,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應該更看重質量而非數量。“中國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消費服務成為最大的增長引擎,正是變化所在。”
中國即便是7%左右的經濟增速,也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發動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說,目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世界13%左右,如果中國維持7%的增長,每年對世界增長的貢獻就將近1個百分點。
“如果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增長在全球一枝獨秀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那么新常態下中國將扮演更重要的穩定器角色。”出席論壇的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說。
“雙引擎”能否撐起中國經濟明天?
“我們的企業‘出生’在北美,三年前將全球總部遷至香港,而目前最重要的增長市場在內地。”作為一名歐洲人,東風英菲尼迪汽車總經理戴雷說,中國領導人堅定推進改革、致力于營造創新環境,讓人有理由相信中國乃至亞太的發展潛力。
這代表了論壇上的一種普遍看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固然面臨挑戰,但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經濟體量更大,為各國提供的發展機遇只會更多,不會減少。
機遇首先來自于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當前中國經濟仍與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同步發展支撐著一定的增長速度、蘊含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中國政府已經明確,將著力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從而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
“新常態并不意味著傳統增長引擎失去動力,舊的經濟增長點經過轉型仍能發揮作用。”法國巴黎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陳興動評價說。
“去年中國消費者網上消費已經達到4400億美元,而且這個市場在5年之內會達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過去幾年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讓瑞銀集團首席執行官安思杰驚嘆不已。
在新常態的背景下,新的發展引擎也正在呈現,包括創新、綠色經濟和國際化。
麥肯錫公司董事長鮑達民說,2015年中國將啟動“一帶一路”等新戰略,不僅為中國,也將給世界帶來更好的互聯互通、創造就業機會,帶來福利和增長,將極大地推動地區和全球貿易的發展。
能否趟過“深水區”的暗流?
已參加過15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說,現在就慶祝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可能為時過早,因為轉型將充滿挑戰和困難。
在經濟學家吳敬璉看來,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大阻力來自體制性障礙。“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消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性障礙”。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在中國政府的新一年改革清單中,簡政放權、投融資體制、價格改革、財稅體制、金融改革、國企國資改革等都將是改革重點。
史蒂芬·羅奇認為,行政審批或者是行政價格管制的解除,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光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管制應該考慮削減,金融市場上存款利率管制也應考慮解除。但這些改革措施僅僅是改革的起步而不是改革的尾聲。
推進改革,中國政府信心堅定。“我們將全面深化改革,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創造的新活力。”張高麗副總理在論壇上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新常態下,中國將緊緊圍繞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新華社記者 韓潔 王希 陳煒偉
(據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