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GEP如何給生態貼上“價簽”

左上圖為鹽田區義工清理沙灘現場。 林浩生攝右上圖為小梅沙海濱棧道。 劉伯良攝右下圖為鹽田俯瞰。丁慶林攝

圖為鹽田港集裝箱一角。謝建偉攝

圖為小梅沙海濱棧道。劉伯良攝

圖為鹽田區垃圾減量分類走進綠色軍營宣傳活動現場。 張 甲攝
深圳市鹽田區在全國率先推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為破除“唯GDP政績觀”提供了實踐樣本——
“現在是16時33分,實時監測監控系統顯示,區內PM2.5監測值為3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指數為58,處于良好狀態;鹽田河雙擁公園斷面水質級別為Ⅱ類;登山道空氣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3500萬個……”在廣東深圳市鹽田區環境在線監測室,區環境保護和水務局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該區全要素環境監測監控系統的運行情況,包括空氣質量、水環境、噪聲、污染源、工業廢氣和油煙等監測指標。
大屏幕上這些不停躍動的數字,展現了鹽田區環境保護全要素、全覆蓋,以及市民全知曉、全參與的一個側面,更支撐起我國第一個城市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的運行。
今年年初,鹽田區在國內首次發布城市GEP,為生態環境貼上“價格標簽”,為“美麗中國”提供量化依據,也將區域發展切換到GDP與GEP“雙核算、雙運行、雙提升”的模式。
“三小三大”,開發一塊和諧發展寶地
GEP是“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的英文簡稱,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經濟價值總量。與GDP更關注經濟系統運行狀況不同,GEP關注的是生態系統運行狀況。
在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記者看到這樣一組數據:2013年,鹽田區城市GEP為1015.4億元,是當年GDP的2.48倍,人均GEP約為47.47萬元,單位面積GEP約為13.6億元/平方公里。據介紹,2014年城市GEP很快就會完成初步核算,預計在上年基礎上會有較大提升。
鹽田區委書記郭永航說:“GDP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實力,而城市GEP則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生態文明水平。就一個城市的發展來講,它們就像是‘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將生態量化,這個聽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并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源自鹽田區多年以來對生態發展的堅守。
鹽田區區長杜玲將鹽田區的“生態家底”概括為“三小三大”:
一是面積小卻是生態大區。鹽田總面積僅72.63平方公里,但其中三分之二是生態線,海岸線長達19.5公里,森林覆蓋面積高達67%。天藍海碧,綠巒疊嶂,這是“山海鹽田”最寶貴的資源;
二是人口少卻是旅游大區。鹽田常住人口僅20余萬人,卻每年接待超過2000萬人次的國內外游客,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
三是GDP總量相對較小卻是物流大區。2014年鹽田GDP占深圳GDP總量不足3%,但位于區內的鹽田港卻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單一港區,也是目前中國大陸遠洋集裝箱班輪密度最高的單個集裝箱碼頭,每日往來拖車超過萬臺。
“鹽田區天生麗質,但也離不開持之以恒的愛護和保養。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呵護好藍天綠地、青山秀水,把這里建成保護與發展并重、經濟與環境和諧的宜居寶地,是我們探索建立城市GEP核算體系的初衷。”杜玲說。
兩起兩落,探索一條生態量化之路
GEP核算并非鹽田獨創。這個概念自2012年提出以來,已在海洋、湖泊、林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應用。而對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進行核算,鹽田區則是第一個“吃螃蟹者”。
鹽田區副區長王守睿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兩起兩落”的故事:
2013年2月25日,王守睿從電視上看到一條新聞:我國首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項目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落地,立刻啟程前往庫布其實地考察調研。“我們感到十分震撼。”王守睿感慨道,“庫布其沙漠治理項目給我們帶來了兩點重要啟發:一是環境是怎么來的;二是對環境可以有怎么樣的作為。這堅定了我們要算一算環境賬的決心。”
從庫布其回來沒多久,鹽田區建起了第一套GEP核算體系。但由于過多借鑒庫布其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核算,不能系統地反映人口密集的城市生態特點。他們得出的體會是,城市是個“社會—經濟—自然”高度復合的系統,僅靠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降解、自然修復,無法滿足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生產高度集中的人居環境需求,必須充分發揮人類智慧,彌補自然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不足。
在第二次建立的GEP核算體系中,他們嘗試將環境指標與經濟指標融合在一起,卻又使得整個體系過于繁雜,不僅對體系中環境指標核算及經濟指標核算的科學性產生了影響,更使得整個體系在實際運用中難以落地,成了一個大而無用的“花架子”。這一次他們汲取的教訓是,“GDP的計算有一套很成熟、精細的規則,要在現有計算體系中改變計算法則是很難實現的。”
對科學與實用的堅持,最終成就了如今鹽田創新的城市GEP核算體系。這是一套獨立于GDP核算體系的城市GEP。在自然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的基礎上,增加了人居環境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包括水、氣、聲、渣(固廢處理)、節能減排、環境健康等價值核算。
“城市GEP作為單獨體系來核算,一方面為GDP的增長框定了限制條件,戴上了‘金箍圈’;另一方面操作起來也更可行、更簡單。”王守睿說。
三級指標,打造一把自我優化標尺
鹽田區城市GEP核算體系共包含3級指標。一級指標2個,是“自然生態系統價值”和“人居環境生態系統價值”;二級指標11個,包括生態產品、生態調節、生態文化、大氣環境維持與改善、水環境維持與改善、土壤環境維持與改善、生態環境維持與改善、聲環境價值、合理處理固廢、節能減排、環境健康等;三級指標28個,包括直接可為人類利用的食物、木材、水資源等價值,間接提供的水土保持、固碳產氧、凈化大氣等生態調節功能及源于生態景觀美學的文化服務功能,水、氣、聲、渣、碳減排、污染物減排等指標。
區環境保護和水務局局長林惠祥介紹,核算體系在具備通用性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不同特點。因此,指標的設置具有普遍性,不管農村還是城市,都設置了28個指標要素,但具體核算項目可能有所不同,比如針對鹽田港環境污染治理壓力較大的現實,其主要核算項目就是節能減排。
這么多指標如何進行賦值和統計呢?據介紹,“自然生態系統價值”的核算方法主要有4種:直接市場法、替代市場法、條件價值法、成果參照法;“人居環境生態系統價值”的核算方法主要有2種:替代工程法、防護費用法。如在人居環境生態系統價值的節能減排方面,該核算體系主要考慮了港口、機動車、綠道自行車等,實現的大氣污染物減排和碳減排。
林惠祥解釋,在上述6種核算方法中,除了條件價值法是主觀方法,其余5種都是客觀方法。“保證科學性首先要堅持一個標準、一桿秤。相對而言,保證體系的科學系統、完整規范、簡便實用才最重要,數值的高低反倒是次要的。不同地區的‘城市GEP’價值可能難以比較,重要的是與自己縱向比較,不斷提升,達到自我糾偏、自我平衡和自我優化。”
在現場,記者看到了基于這套方法做出的一些測算:鹽田港“油改電”、“油改氣”項目實現大氣污染物減排量約14噸,碳減排量約7.5萬噸;綠道自行車實現大氣污染物減排量約150噸,碳減排量約4.9萬噸。這些節能減排措施,創造了大約1.5億元的生態價值。
有了GEP這面城市生態系統的“鏡子”,當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不斷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對城市生態環境做加法。
今天的鹽田,轄區省級宜居社區建成率已達94%、建成區人均園林綠地面積23.23平方米、全區公共自行車租借頻次和水環境質量達標率等多項指標均位列深圳全市最高;率先建成覆蓋全區的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實現環境要素全覆蓋;空氣優良天數增至358天,質量全市最優;PM2.5年均濃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經濟日報記者 張小影 楊陽騰 齊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