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今天開始,數以萬計的企業和個人一起加入上海自貿區的“大家庭”。從28.78平方公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擴展到陸家嘴、張江和金橋三個片區,上海自貿區全面開啟“2.0時代”,意味著改革走向更大空間。與此同時,堅持制度創新、堅持改革前行的“自貿區意識”也將走向全上海。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1月對上海自貿區做了專門的批示,肯定了上海以及上海自貿區的建設,稱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探索構建開放性經濟新體制做出了貢獻,“上海自貿區的價值就是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上海自貿區擴圍到陸家嘴后,公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開設自由貿易賬戶。”作為一家投資公司的老總,劉斌對于自己身份的轉換很滿意。“從陸家嘴金融人到‘自貿區人’,意味著我們可以嘗鮮金融改革‘3.0版’的利好。”
新的挑戰 更高的標準
外高橋大廈:更多金融機構進來,“保安工作多了,巡邏路線長了,停車位緊張了”
貿易企業搬走了,金融公司進來了,“掃掃地、看看門”的傳統物業服務跟不上趟了。上海自貿區成立后,今年20歲的外高橋大廈迎來首次“大換血”。高大上的銀行、證券公司蜂擁而至,安全要升級,服務更細化,外高橋大廈被自貿區改革的風潮推著走,必須面對新挑戰——更高的“自貿區標準”。
“會議室里的投影儀到位了沒有?”“客戶有輛車被刮蹭到了,監控查出線索了嗎?”“消防演練用的滅火器擺好了嗎?”一大早,外高橋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商貿區管理處的經理陳彪就問起了當天幾項工作的進展。
上海自貿區擴區前,記者五次來到位于基隆路6號的外高橋大廈,試圖從一幢大樓的升級換代,透視自貿區人的與時俱進。
“保稅區時代,大樓里多是帶著2部電話、1臺傳真機、1臺打印機入駐的貿易公司,上海自貿區成立后,招商銀行、海通證券等金融機構都來了,整層租賃開展金融業務。”見證了中國第一個保稅區的封關,也經歷了外高橋保稅區成為自貿區的揭牌一刻,諸如陳彪的“自貿區人”正在應時代之變革,主動面對新的挑戰。
“保安工作多了,巡邏路線長了,停車位緊張了。”說起這一年多來的物業工作,他用四個字總結“要求高了”。如何應對?答案是人防加技防的雙重保障全部要跟上。
一樓電梯間新設保安崗位,電梯內安裝門禁裝置。外來訪客必須登記信息后再上樓,這就把臨時進出的人員過濾出來了。整幢大樓還新增了70多個攝像頭。“人盯人總歸有疏漏,因此我們在大樓內外增加攝像頭,從大門口一路走到大堂、走道、電梯廳、電梯間再到各個樓層,整個軌跡都被記錄下來,方便追查。”
監控室里的畫面轉到停車場,陳彪有些頭疼:“這么早車就停滿了。”眼前的這個停車場在自貿區成立后已經擴容了兩三次,后面一排、左右兩排都是新搭建的停車棚,沿著花壇還有物業公司和交警部門反復溝通后設立的臨時停車位。“車位不保證,客戶肯定不滿意。自貿區成立后,不僅各家公司需要的固定車位多了,過來談業務的來往車輛也多,所以我們只好‘螺螄殼里做道場’,一方面想盡辦法增加車位,一方面多派保安在這里動態調節。”
做了一年半的“自貿區人”,陳彪很有感觸:“入駐企業行業跨度大,要求的服務大不相同,但是就算眾口難調也得努力滿足。我們是配套服務單位,雖然不直接為上海自貿區創造效益,但我們的工作做好了,就好比‘筑巢引鳳’,能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經營環境,免除后顧之憂。”
新的空間 更多的便利
簡政放權、金融創新、加大開放……讓企業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創新加速
在過去的一年半里,升級換代發生在自貿區里的每一個角落。新企業的入駐,新行業的發展,新業務的開展,新渠道的拓寬……推動這一切變化的動力,就是制度創新,而制度創新的根本目的,正是為自貿區內的企業活動提供實實在在的便利,給市場“讓”出更大空間。
太平名威物流有限公司入駐外高橋保稅物流港區十年多,自貿試驗區成立后,他們終于可以借創新制度,開展 “水水中轉”“國際中轉集拼”等附加值更高的高端物流業務。
去年10月,在海關“先入關、后報關”政策的基礎上,“通過簡化進出境備案申報項目,實施賬冊管理,依托區內倉儲企業,貨物分類申報,拆拼箱集中監管的方式”,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在上海自貿區內啟動。太平名威副總經理莊洪波告訴記者,“待海關、商檢和我們之間進一步理順細節,同時以上海本港貨物為支撐后,國際中轉集拼業務肯定會有爆發性增長。”
去年5月,80后杜翔祥拿到營業執照,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創業,地點就在上海自貿區內。從3個合伙人到如今近10人的團隊,這家初創企業正努力站穩腳跟。
為什么選擇上海自貿區起步?他看好的是后續發展。“我們做的是光伏發電,目前訂單都來自國內,隨著技術成熟、經驗豐富,希望可以讓產品走出國門。而通過上海自貿區能夠打通國內外,一方面國際資本可以進來,另一方面產品走出去也更加容易。”
截至今年2月底,上海自貿區新增注冊企業16214戶,引進來是第一步,留得住、長得大,才是真本事。簡政放權、金融創新、加大開放……說到底只有一個目的:讓企業經營更便利。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而“便利化”三個字就意味著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創新加速,就意味著看得到的經濟活力。而在上海自貿區擴區后,制度創新的紅利將覆蓋到更廣闊的空間。包括工商部門的“先照后證”,注冊資本認繳制,企業注冊“一口受理”;稅務部門的網上自動賦碼、自主辦稅、電子發票網上應用等都將“普照”120.72平方公里。
在金融方面,自貿區金改已經步入“3.0版”時代,“主戰場”就在陸家嘴金融片區。上海正聯合“一行三會”制定自貿區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聯動“新51條”。其中包括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及完善金融監管。一周前,自由貿易賬戶本外幣一體化的服務功能也正式啟動。
上海自貿區建設一年多來,在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四方面先行先試出豐碩成果。除涉及法律修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事項外,這些成果都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
上海自貿區的“2.0時代”,改革創新絕不局限于120.72平方公里。試驗的區域更廣,在政府職能轉變上,本市將探索在浦東新區一個行政區內以開放促改革的體制機制。試驗的層次也更高,上海的“四個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全國的“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都和上海自貿區“難解難分”。
我們可以充滿信心地期待,上海自貿區擴區后,從政府簡政放權帶來的效率提高,從金融創新帶來的便利,資金成本的減少,物流成本的大幅縮減,將覆蓋更多企業,復制到更多地區。如:進口平均通關時間比區外減少41.3%,出口平均通關時間比區外減少36.8%,區內企業融資成本平均降低10%至20%……
新的意識 更遠的眼光
主動改革、主動創新、主動對外開放的意識,絕不應該局限在120.72平方公里之內
“探索制度創新,為企業謀實惠。” 在經歷一年多的發展后,企業家們用這句話總結自貿區的魅力,更希望“擴區之后,上海自貿區不僅面積增加了,功能拓展了,政府的‘自貿區意識’也能夠走遍全上海”。
確實如此。在上海自貿區建設之初,發展的眼光就從來不曾局限在鐵絲網內,“試驗田”里的良種更不應該只在120.72平方公里內發芽。一年多來,“自貿區效應”輻射浦東新區,在上海全市借鑒推廣,為全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而擴區后,“自貿區意識”,更應深入每個經濟建設者的心中。
“‘自貿區意識’是對外開放的意識,是金融改革的意識,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意識。其中第三個意識是前兩者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
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則表示,“自貿區意識”是對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的深刻理解,是從企業而非政府的角度思考問題。
歸根結底,“自貿區意識”是主動改革、主動創新、主動對外開放的意識。 “不僅在浦東,全市都要貫徹改革創新精神。”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貿區的改革今年還會有重大舉措,“自貿區改革是深層次的,是政府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
日前韓正進一步強調,在以開放促改革方面,重中之重是舉全市之力推進自貿試驗區擴區工作。“緊緊圍繞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浦東新區一級地方政府一整套適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管理體制,不涉及法律授權的,要關內關外聯動,積極在全市推廣輻射”。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去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要求上海自貿區“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今年兩會談及發展,他把創新放在第一位:“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015年的春天,繼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區上周正式掛牌,上海自貿區也在今天迎來再度萌芽新機遇,以120.72平方公里的全新面貌,繼續做好改革排頭兵,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春日播撒良種,金秋收獲果實。站在新的起點上,上海這座改革高地,不負重托,凝心聚力,舉全市之力,行創新之路,實現新的跨越。(張鈺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