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要求電信企業盡快發布提速降費方案計劃。隨后,工信部表示力爭年底前手機流量費和寬帶資費同比下降30%,三大電信運營商也公布了各自的提速降費舉措及目標,資費最高降幅達35%以上。然而,一項網絡調查顯示,超八成網友認為運營商的提速降費方案“缺乏誠意”。
有不少民生難題,都是在“總理喊話”之后才出現新氣象。不過,在電信業提速降費的問題上,總理這次似乎被三大運營商集體“忽悠”了——移動、聯通和電信確實在第一時間響應了提速降費的要求,也推出了五花八門的優惠套餐,但最終效果更像它們借總理之名搞了一次促銷,而公眾并沒有享受到多大實惠。
略舉兩例:比如,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推出的“夜間流量”套餐,雖然資費標準相對便宜,但23時至次日7時之間,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恐怕并不多,即使有也主要使用家里的無線網絡;再比如,中國聯通推出的“網速免費翻倍”方案,看上去很給力,但寬帶用戶能體驗的實際網速一直低于運營商的自我標榜。
至于“流量銀行”“年流量包”“流量轉增”等新潮概念,大多以用戶開通全新的業務為前提,噱頭大于實際意義。有網友甚至反映,某些運營商推出的提速降費方案有明降暗升的嫌疑,個別套餐的資費標準比以前還要高。由此不難看出,三大運營商看似很慷慨,實質上卻在每個細節里都透出商人公司的狡黠和精明。
商業公司將成本和利潤置于重要位置進行權衡,原本不應苛求,但三大運營商如今的表現確實只能算是“小聰明”。在微信聊天、語音通話、視頻通話等新興社交方式逐漸將短信、電話等業務擠出歷史舞臺的背景下,傳統運營商以如此沒有誠意的提速降費方案為用戶“畫餅”,顯然只會進一步惡化自身的公共形象。
真正值得倡導的“大智慧”是,從坐吃壟斷利潤的美夢中醒來,實打實地將提速降費做到位,改變“網費標準是美國4倍,但網速不及對方一半”的現狀,以優質服務重新獲得用戶的青睞。短期來看,提速降費可能會讓傳統運營商損失一些眼前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努力留住用戶才能在“互聯網+”時代屹立潮頭。
技術革新往往會帶來顛覆性的行業革命,約車軟件對傳統出租車行業的沖擊是這樣,微信等通訊工具對傳統運營商的沖擊也是如此。用戶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仍在社會變革的火山口呼呼大睡的傳統巨頭,必須認清形勢,不能繼續自欺欺人和忽悠用戶了。少耍“小聰明”,多算“大賬”,以更積極的姿態擁抱改革、擁抱市場,讓用戶享受更多的科技和改革紅利,這才是傳統運營上的突圍之路。 (湯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