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的條件很好,是可塑之才,在這進行系統培訓后,你可能就是新一代的‘星爸’‘星媽’,但名額有限,希望你能把握機會,趕快報名!”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明星親子節目的熱播,童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追捧,不少家長傾盡精力、物力、財力,試圖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童星,甚至是鋼琴家、作家、球星等等。“造星熱”反映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這個普遍心理,在這種急功近利的背景之下,不少“形式大過內容”的“童星加工廠”借機“宰割”家長。
有業內人士就爆料說,不管孩子是否適合某條道路,培訓機構都會迎合家長,從而讓家長心甘情愿的把這個口袋里的錢掏出來。
縱橫點評:
適當發展孩子的特長無可厚非,但急功近利只會上演拔苗助長的悲劇。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沒有父母知道長大之后的孩子是貝多芬還是艾佛森。對于懵懂中的孩子,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為以后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人父母,千萬不要做那只自己飛不起來,就窩在家里下一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的笨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