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1986年,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以及工商銀行都嘗試過可轉讓定期存單的發行,存單利率上限規定為同期普通定期存款利率的10%。
●1989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在試點的基礎上推出《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管理辦法》,進一步嚴格對于大額存單利率的規定,存單收益性比較優勢微小。
●1989年-1995年,大額存單發展開始停滯。
●1996年,中央銀行重新修訂《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管理辦法》,但仍然沒有為大額可轉讓存單提供一個統一的交易市場。
●1997年-2015年,大額存單發展開始停滯。
●2015年6月2日,央行公布《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宣布面向機構及個人推出大額存單。
6月2日,央行正式推出大額存單,遷延日久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歷經20年博弈,收官在即。
利率的市場化改革,最難環節是存款利率市場化。據記者了解,一年半前,央行推出同業存款,為存款利率市場化破冰。2015年5月,存款保險制度推行,為存款利率市場化建立制度基礎。此番大額存單推出,“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一個自然而然的步驟。”民生銀行金融市場部首席分析師李志強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只待打開存款利率上限。
除了從改革意義上理解大額存單,還應該從市場角度檢驗這一改革效果:投資者是否愿意購買、銀行對此有無發行興趣、在理財市場有多大競爭力、對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行為有無影響,這四個維度直接決定大額存單的生存空間。
大額存單是什么
是由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面向非金融機構投資人發行的記賬式大額存款憑證,目前只有10家銀行有資格發行
6月2日,央行公布《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正式宣布面向機構及個人推出大額存單。
所謂大額存單,是由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面向非金融機構投資者發行的記賬式大額存款憑證,可以轉讓、可以質押,是有流動性的存款。與理財產品有所不同的是,大額存單計入一般性存款,需繳準和納入存貸比考核,可作為銀行主動負債管理工具。
“推出大額存單的條件和時機已經成熟。”央行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從中國的情況看,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除存款利率外的所有利率管制已全面放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也已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5倍,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顯著提升,分層有序、差異化競爭的存款定價格局基本形成。
根據《辦法》,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可以向個人、非金融企業、機關團體等投資人發行大額存單,個人投資者認購大額存單起點金額不低于30萬元,機構投資者認購大額存單起點金額不低于1000萬元。
試行初期,發行人局限在全國性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核心成員。根據2014年7月份發布的《關于發布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成員機構的公告》(市率發[2014]4號),核心成員共10家,分別為:工行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
長期從事金融監管政策研究的學者孫海波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大額存單市場化定價,無疑是利率市場化的一大步。但短期受制于發行人范圍和自律機制的自律約束,對市場沖擊有限。
前述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人民銀行將結合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以及大額存單市場發展情況,有序擴大發行人范圍。
投資時應注意什么
除了門檻和收益率外,還應該注意流通性問題:大額存單轉讓可以通過第三方平臺開展,轉讓范圍限于非金融機構投資人及央行認可的其他機構
按照目前規定,大額存單的居民門檻是30萬,一般都是銀行的高端客戶,這些客戶和銀行的議價能力比較強。
“由于利率的浮動變化,買不同類型的存單,約定不同類型的付息方式,最后收益可能會有所區別。因此,可以讓專業人士列出算法,再結合對未來利率的預期、實際需求、偏好等進行選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
根據《辦法》,大額存單期限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18個月、2年、3年和5年共9個品種。發行利率可以有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兩種形式,浮動利率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為浮動利率基準計息。
普益財富研究員匡宸郗推測,一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約為4.1%-4.2%,從收益來看,與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差距較小。
專家提醒,大額存單的發行條款中都有是否允許轉讓、提前支取和贖回,以及相應的計息規則等信息,由于各期大額存單的約定有可能不同,投資者應認真閱讀發行條款,“投資者在購買相關產品時必須擦亮眼睛,防范市場出現‘魚目混珠’產品”。
對投資者來說,大額存單與定期存款相比,可以提前在二級市場上買賣,實現提前兌現,而不至于損失利息。不過,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提醒,二級市場的培養還將有一個過程,不僅需要一整套機制,還必須要交易活躍才行。現在的投資理財渠道比較多,股票市場活躍,總體看對投資者有多大吸引力有待觀察。
對存款市場何影響
大額存單可能讓銀行負債成本快速上升,因此銀行發行大額存單的積極性可能會受一定影響
中金公司最新研究報告認為,大額存單出臺后,銀行的普通存款的定價將趨于市場化,未來銀行的同業存單和大額存單乃至于普通定期存款的定價可能會逐步靠攏,央行不需要再通過行政化指導來制定存款價格。央行只需要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就可以起到引導銀行整體負債成本的作用。
在美國,銀行存款的定價普遍是參照同期限Libor利率或者類似于Libor利率的市場化利率,美聯儲只需要調控聯邦基金利率。報告認為,未來中國也會逐步過渡到這種模式。這使得未來央行的貨幣政策調控可以逐步從目前價格和數量同時調控逐步過渡到比較著重于價格調控。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隨著居民存款日益理財化,發行面向企業和個人的大額存單,可改變商業銀行的表外活動為表內活動,使得其利率定價更加透明。
據記者了解,目前,包括工商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已經做好了面向個人和公司客戶發行大額存單的各項準備工作,力爭首批發行。
對于銀行負債成本的影響,工商銀行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發行大額存單是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手段,其定價由市場供求關系確定,價格也有一個雙向波動的過程,在推出初期,大額存單可能會對銀行的負債成本形成一定的影響。
地方銀行監管分局公職人員莫開偉認為,商業銀行如果不是在存款大幅下滑狀態下,發行大額存單動力不足,尤其一些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存款競爭壓力不大情況下,更沒有發行大額存單必要了,“干嘛非要讓負債成本上升?”
中債資信發布的報告也顯示,由于具有標準化、高流動性、定價和交易市場化等特征,大額存單能夠繼續放大存款利率彈性,為存款定價提供參考。
對銀行有何改變
大額存單以及同業存單等工具的推出,可能使得銀行過渡到主動負債管理模式
銀行沒有存款,就難以開展貸款和債券投資等業務,“以存定貸,以存定債”是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思路。在采訪中,眾多專家認為,大額存單以及同業存單等工具的推出,對銀行的管理模式的改變有促進作用。
對于銀行而言,大額存單是主動性負債。李志強告訴記者,大額存單推出會造成金融機構負債結構發生極大變化,從而對于機構資產擴張形成新的約束,短期內或許會提高銀行負債成本。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員陳健恒認為,在同業存單和大額存單逐步發展的情況下,銀行的主動負債工具增加,可能使得銀行過渡到主動負債管理模式。
據記者了解,在貨幣政策放松的環境中,大額存單、同業存單等主動負債工具目前的成本并不高,已經有銀行主動增加同業負債和同業存單來杠桿化運作資產。據悉,去年年底以來,城商行和農商行積極投資利率債,通過利率債融入回購資金放大資產杠桿就是這種思路,甚至已經有銀行的債券投資部門希望通過發行同業存單等主動負債來支撐其債券投資。
陳健恒認為,“未來,銀行的核心運營理念有望逐步過渡到,只要有合適的資產,負債不用愁,完全可以通過市場化工具主動負債。”
“銀行的主動負債工具增加,一旦存貸比考核取消,銀行的業務模式可以從負債驅動轉向資產驅動。”陳健恒認為,只要有合適的資產,銀行不用擔心沒有相應的負債來支撐,完全可以市場化的發行同業存單和大額存單來支撐其資產,“只要銀行認為資產的收益合適,和負債之間存在合理的息差,就可以通過主動負債來配置債券,負債資金不一定限于存款,可以是回購、拆借、同業存款、同業存單和大額存單等”。
一位接近銀監會的業內人士認為,銀行正在從傳統的“以存定貸”舊常態向“以貸定存、資產決定負債”的新常態轉變。未來存款利率上浮比率會根據資產運用需求和流動性狀況頻繁、雙向調整,但一定是“先有資產運用、后有負債匹配”的順序。
如何助推利率改革
大額存單管理辦法的推出敲響了利率市場化的收兵鑼
利率市場化改革只剩最后一躍:存款利率市場化。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研究員袁江則認為,隨著大額存單的推出,存款利率浮動空間會被逐步打開。
當前社會有一個普遍共識,儲蓄存款存在政府的“隱性擔保”,因此一旦盲目放開存款利率上限,不排除部分銀行有動力高息攬儲,而居民存款人不容易識別銀行的好壞,最終會被高利率吸引,進而導致逆向選擇,威脅金融穩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剛認為,理論上,利率市場化有可能會提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因為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挑戰無外乎三條思路,即“以量補價”(通過擴大貸款數量彌補息差縮窄)、“低進低出”(低息存款并低息貸款)和“高進高出”(高息存款并高息貸款),前兩條路徑并不容易實現,如貸存比限制和央行合意貸款規模管理使貸款數量受到限制,余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的發行推動銀行活期存款成本提高,因此“高進高出”可能性較大,從而推高整體社會融資成本。
在當前中國金融發展階段,大額存款人的風險識別能力明顯高于小額存款居民,不斷放開該部分的存款利率管制,并逐漸取消上限,不僅有利于培養銀行的存款定價能力,也不至于導致小額存款人的損失,因此是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較為可行的選擇。袁江認為,隨著大額存款利率上限的日趨放開,小額存款定價也可隨之逐步完善。
利率市場化的本質是一個利用市場力量篩選淘汰經濟主體和有效配置金融資源的過程。王剛認為,目前,利率市場化對于中小銀行形成很大的壓力,如何立足自身特點,實現差異化發展是值得研究的課題,與大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的轉型難度、路徑完全不同,因為其負債端受擠壓更多,而資產端配置受約束更多。據悉,目前有些地方的城商行采取“抱團取暖”的方式,通過將全省城商行整合在一起的方式,自發組織起來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沖擊,不過效果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