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更加迫切。如何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關鍵是要過好農業科技創新驅動、農民職業化與土地適度集約經營“三道坎”。
第一,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近年來,我國農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糧食多年連續增產,農民收入多年連續增長,農業科技創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
但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風險也不容忽視:耕地和水資源緊缺、農業生產成本上升、青壯年勞動力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業科技創新無疑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也是建設現代農業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
實踐證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還存在不小差距,在農業高新技術自主創新方面的差距尤其明顯。比如生物育種,發達國家已育出轉基因植物上百種并已在大田推廣應用,我國只有很少的幾個作物品種實現了轉基因育種;比如工廠化設施農業,我們還處在試驗示范階段。
第二,職業農民在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職業農民不僅為“誰來種地”提供了思路,還為“怎樣種地”提供了示范。
全國各地的探索與實踐表明,職業農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農民。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可以造就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以農業為職業的新型人才。他們能促進新技術的推廣,能帶動新事物的普及。他們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第三,適度規模的土地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不論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還是職業農民夢想成真,都離不開適度規模的土地。大量實踐證明,土地流轉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或是種植大戶的規模過大,雇用農工的數量必然會多,這些按月或按天拿工資的農工就有可能像過去生產隊時期一樣,出現“懶人農業”。當然,規模也不能太小,太小則無法標準化、品牌化。
所謂‘適度’,應該是在保障土地承包者增收的同時,流轉失地的農民也能夠以其他方式獲取與之相當的收入。收入太少,他們就有可能回流鄉村,造成土地流轉政策的不穩定;收入過多則會進一步拉大城鄉剪刀差,造成新的社會結構失衡。(文/劉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