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微博傳出消息,浙江衢州一名27歲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引發無數網友唏噓和深思。6月18日,記者從南昌市各大醫院了解到,如今職場人士過度依賴手機帶來的傷害越來越多,且年輕化趨勢明顯。
沒有心臟病史并不意味著沒有心臟病
報道稱,這位年輕媽媽喜歡深夜玩手機,平時身體還不錯。經法醫鑒定,她是因玩手機過度疲勞,突發心源性疾病猝死。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專家介紹,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種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發病突然、進展迅速,死亡發生在癥狀出現后1小時內。患者發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臟疾病表現,但猝死的發生具有無法預測的特點。相當數量的心臟病患者可能會以猝死作為首發表現。猝死事件一旦發生,存活機會甚低,發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占75%。
專家指出,沒有心臟病史并不意味著沒有心臟病,因為這有可能是尚且沒有被檢查出來。有的患者表現為偶爾胸悶、氣短等癥狀,但因其之前沒有心臟病的病史,所以沒有引起重視,也沒能得到及時的診治。但是,其心臟病的潛在危險已經存在了,各種病變都在進行著,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狹窄等,這都可能導致心肌梗死的發生,甚至出現心源性猝死。
“低頭族”頸椎病腱鞘炎都來了
“長期埋頭玩手機的人,或許年齡只有20歲,可頸椎的年齡有可能已經50歲了。”昌大一附院骨科主任戴閩介紹,越來越多年輕人因頸椎病來看門診,其中一大部分都是經常玩手機的“低頭族”。頸椎病近幾年呈現出年輕化、復雜化的趨勢。“幾乎所有的年輕病人都會說,他們喜歡長時間低頭玩手機和iPad,以白領和學生居多。”戴閩說。
南昌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梅主任介紹,長時間直視手機屏幕還會使眼部遭受強烈的刺激,引發眼部肌肉疲勞,視力下降。尤其在昏暗的環境下長時間玩手機,更容易導致眼睛紅腫、充血,嚴重的會誘發干眼癥、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疾病,甚至可能引發黃斑部水腫,導致眼睛永久性傷害。
玩手機除了易得頸椎病、眼底病外,手指由于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腱鞘炎的患者明顯增多。記者從各醫院骨科了解到,一般40歲以上出現腱鞘炎的幾率較大,可是近幾年,來就診的年輕人增加了三成多。醫生介紹,這和年輕人的工作性質和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現在年輕人喜歡長時間用手機玩微博、微信、打游戲,手腕、手指反復使用,易導致勞損外傷,都容易患腱鞘炎。
過度玩手機易出現心理問題
許多人無時無刻不在用手機,過馬路、排隊、坐車,甚至有不少人習慣吃飯時、睡覺前和上廁所都玩手機。身心醫學科專家介紹,電子設備成癮應該歸屬為一種精神障礙性疾病,互聯網和電子設備是導致人們患上成癮性精神障礙的罪魁禍首。
隨著微信等聊天工具的普及,本來就是獨生子女為主的學生過多依賴智能手機交流,變得越來越“宅”,生活圈子變窄、社交能力減弱、孤獨感增強。個別嚴重的,會沉迷虛擬空間,出現社會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
(記者汪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