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疆人的一天·哈密篇】哈密:萬眾創業 創出精彩新幸福

7月2日拍攝的哈密市一景。一直以來,新疆哈密地區始終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發展戰略,以改善城鎮居民生活環境為根本目的,以全面削減污染物排放為手段,扎實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努力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天山網哈密訊(特約記者熱依達 張瑞麟 李雄心攝影報道)在新疆東部,有一個被譽為是“新疆縮影”的地方,這里孕育了世界著名的哈密瓜和享有“中國第一棗”之名的哈密大棗;天山以北的巴里坤草原、伊吾河谷濕潤溫涼、山巒起伏,這個集天山南北景色于一體的地方就是哈密。
近年來,哈密地區在全力打造“文化哈密、開放哈密、活力哈密”和“強而精、富而美”的和諧哈密的基礎上,大力扶持哈密人創業、就業,如今的哈密不再單純是“新疆美景”的縮影,也成為了“新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縮影。
自強不息 創造幸福生活
7月1日清晨,哈密地區伊吾縣瑞祥集貿市場里,艾來斯汗 吾拉孜巴依的“多功能”小店正常開門營業。
說這家“創意學生用品店”是多功能的一點也不為過,小小一家店鋪里日用百貨、學生用品、證件照設備一應俱全,門口的“收銀臺”同時又是辦公桌,艾來斯汗 吾拉孜巴依在這里安裝程序、安裝軟件兼營組裝電腦。
店主艾來斯汗 吾拉孜巴依,是一位要依靠雙拐行走的小兒麻痹癥患者。
一直以來,艾來斯汗 吾拉孜巴依沒有因為身體的缺陷而懈怠。去烏魯木齊上新疆特殊職業中專計算機專業學習班;為當地殘疾人開設計算機培訓班;開一家自己的小店;和烏魯木齊一家電子服務中心建立合作,兼營組裝電腦。。。。。。他用實際行動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7月的正午,驕陽似火。李小亮來不及擦一把臉上的汗,一邊快步走向布丁主題賓館,一邊不停地接打電話,忙碌是李小亮每天的常態。
選擇自主創業,李小亮從一名零基礎的退伍軍人,摸爬滾打,用了三年時間,不但填補了哈密地區酒店用品市場的空缺,更擁有了大量穩定的客源,如今,還開了一家主題賓館。
中午一點半左右,正是午餐時間,哈汗 馬米拉還在店里忙著裝裱相框。這個位于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縣城的普通院落雖然不大,卻是哈汗 馬米拉的創業基地。東邊的房子是他的“業樂牧”家具廠,右邊是他的“葉里木”婚慶公司。
誰能想到,從2013年起,連續注冊了兩家公司,剛滿三十歲生意就做得風生水起,每年保守收入在四五十萬元左右的哈汗 馬米拉,曾今是一個失去雙親只靠70只羊維持生活的少年。
自強不息的精神隨著千百年來的歷史已深深地融入哈密的土地。無數的哈密人正在用實際行動弘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熔鑄成的民族精神。

7月1日拍攝的巴里坤草原一景。
政府扶持 “創客”信心十足
7月1日,哈密地區公共就業服務局一站式服務大廳里,辦理小額貸款的服務窗口排滿了前來咨詢、辦理業務的創業者。“除了休息日之外,每天來咨詢、辦理、交材料的人都特別多,有時候忙得都顧不上喝口水。”該局創業指導科副科長田瑞告訴記者。
田瑞每天都這么忙,原因在于近五年來,哈密地區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小額擔保貸款額度,將從事個體經營的城鄉勞動者申請小額擔保貸款的額度提高到20萬元;簡化手續,分別在地、縣(市)人社局“一站式”服務大樓開設了“小額擔保貸款”服務窗口,優惠政策的出臺,讓很多被擱淺的創業夢有了可以實現的平臺。
“我有今天的成績,小額擔保貸款政策是‘功臣’。”阿巴拜克力 卡哈爾說。
2011年11月, 阿巴拜克力 卡哈爾在哈密市商業街開了一家“艾力米拉斯調料店”。店開起來了,但是周轉資金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后來,他先后申請了兩次小額擔保貸款,這筆錢為他的經營帶來了很大的助力,店里增加了調料的種類,顧客也越來越多了,營業額直線上升。不到三年時間,他的“艾力米拉斯調料店”就變身為“哈密西帕烏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據統計,截至目前,哈密地區為8873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5897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6619個。
“全國上下都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哈密地區也不例外,而且熱情更高。2014年,哈密地區城鄉創業者創辦企業、個體工商戶數量增速較快,工商登記注冊經營實體有6980家,帶動就業14242人,從這個數據就能看出哈密人的創業熱情。”哈密地區人社局副局長羅吉祥說。
羅吉祥介紹,為了促進就業,哈密結合地區實際制定下發了《哈密地區促進就業工作實施辦法》《哈密地區創業促就業實施辦法》等12項政策措施。今年哈密地區還將探索搭建“團隊”創業平臺。把有創業愿望、有共同目標和創業方向的創業人員組織起來,形成創業團隊,以合伙、入股、加盟等方式,將一人創業、多人創業的“員工制”模式轉變為一人引領、多人參與的“合伙人”團隊創業模式,有利于優勢互補,規避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

7月1日拍攝的哈密地區伊吾縣新城區正在建設的場景。從2012年起,伊吾縣委、政府為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造福于民,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重點,不斷改善城鎮衛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如今伊吾縣城在不斷發展、不斷擴大,老城區在完善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新城區正按照國家衛生縣城的標準,打造人們宜居的花苑。
“以一帶眾” 攜手共走致富路
自助創業,帶動身邊人一同增收致富的事例在哈密地區數不勝數。
7月1日,在巴里坤縣花園鄉一片荒寂的土地上,新建的一家以開發巴里坤土特產為主的食品加工企業,正在如火如荼地生產企業招牌產品“坤牧”牛肉醬。這家2012年成立的巴里坤新地土特產開發有限公司,填補了哈密地區熟肉制品加工企業的空白,在很短的時間里該公司就成為當地農產品加工企業龍頭企業,帶動周邊農戶700戶,戶增收8000余元。“一個人富不是富,帶著鄉親們一起富起來才是最實在的。”魏剛說。
位于哈密市陶家宮鎮卡爾蘇村的“伊洲之花”民族刺繡廠自2009年建廠以來從未搬過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那些不愿出遠門的婦女能在家門口工作。
該廠廠長艾尼帕 尕力告訴記者,廠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村里的家庭婦女,很多婦女拖家帶口的,都不愿在離家遠的地方工作。刺繡廠就在家門口,工作家庭兩不誤。“越來越多的村里婦女愿意走出來工作了,現在廠里有30名固定員工,120名流動裁縫,今后至少還能帶動上百人就業。”艾尼帕 尕力說。
近年來,哈密地區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深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在經濟增速放緩,勞動力增多,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保持了就業形勢穩定。五年來,全地區就業再就業7.04萬人。
“對企業吸納本地勞動者就業,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交納社會保險的,對企業繳納的養老、醫療、失業三項社會保險及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部分給予全額補貼,在合同期限內按每人5萬元的額度給予貸款貼息,時間最長不超過5年等等,通過落實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吸納本地勞動力的內動力。”羅吉祥。
政府不斷引導和出臺優惠政策,讓哈密的創業者不僅自己富起來,也帶動了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這些小微企業雖小,但力量確無窮大。
這樣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哈密不正是如今新疆的縮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