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與上市公司合作可緩解券商資本短缺問題
○ 兩種不同的經營領域存在公司間文化品牌整合上的黏合度和契合度難題
近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將目光聚焦在急速發展的券商領域,加速布局金融生態鏈,期待通過布局實現金融業務拓展,產生協同效應,這對于上市公司業務轉型升級帶來新機遇。
上市公司與券商“聯姻”
日前,哈爾濱投資集團對江海證券的控股比例從36%提升至超過51%;新希望集團下屬上市公司寶碩股份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華創證券原股東持有的股權,與華創證券合作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天音控股子公司天音通信有限公司將聯合股利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申萬宏源證券發布新產品“股神+”項目。
眾多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與券商“聯姻”,凸顯出目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大增。愛爾眼科董事會秘書吳士君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一方面是基于加快互聯網金融生態鏈的戰略布局,另一方面是期望可以通過“聯姻”方式架起實體產業與金融業橋梁,著力打造行業領先的金融控股平臺。新希望集團副董事長王航曾公開表示,華創證券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新性探索和成就,不僅填補了該公司在證券領域布局的空白,而且將與新希望集團現有的實體產業和傳統金融布局進行有效融合,以實現協同效應。
“對券商來說,目前大部分內地券商資產規模適中,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隨著A股市場融資融券業務的快速發展,資本金會有所不足,與上市公司合作可以緩解券商資本短缺的問題。”信達證券非銀行金融領域分析師王小軍同時認為,上市公司也希望通過參股券商介入資本市場領域,分享資本市場成長帶來的成果,不管是對于公司轉型升級還是跨界發展都是難得的機遇。
參股券商應把控整合風險
雖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對券商情有獨鐘,但在給雙方帶來便利和效益的同時,其合作成功后也存在一定壓力。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上市公司參股券商并不等于會獲得高收益,主營實體業態的上市公司與金融券商結合能否“玩得轉”,還要看雙方的實力和機遇。
隨著券商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整個行業正醞釀重新洗牌。因此,并非參股任何券商都會穩妥地帶來高收益。這種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聯姻融合,更適合于規模大、業績優良、產品多元化的上市公司去涉足。
王小軍認為,從券商層面來看,一方面,需要對其自身所處行業未來的發展定位和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有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對收購標的資產的認知不能僅僅停留在財務數據和上市公司概況上,需要對財務數據背后的邏輯更為透徹明晰。此外,如果資產重組雙方對收購資產評估和對價等問題無法達成一致,也會帶來一定阻力。
同樣,部分上市公司只看到券商等金融行業改革的政策紅利,如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直接融資比例等,卻忽略了背后存在的風險。即便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券商最終成功,同樣也面臨整合壓力。“由于從事實體領域的上市公司大多對金融業不甚了解,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經營領域,存在公司間文化品牌整合上的黏合度和契合度難題,是否能夠銜接順利、最終實現‘1+1>2’的效果,還值得考量和商榷。”王小軍坦言。(記者 溫濟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