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 李書福 |
![]() |
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 周云杰 |
![]() |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 張劍秋 |
![]() |
江中制藥集團董事長 鐘虹光 |
![]() |
紅豆集團董事 錢文華 |
![]() |
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梁昭賢 |
![]() |
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高德康 |
![]() |
做受尊敬的中國品牌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中國品牌”是個熱門詞,國家、企業和學者都在探討如何能快速地打造“中國品牌”形象,希望創造更多的、有影響力的中國品牌。但我們知道,品牌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很實在的一種價值體現,品牌的本質是消費者的認可度、喜好度。不同的品牌,代表著不同的產品價值和不同的產品市場定位。就拿中國汽車品牌來說,這幾年中國汽車品牌形象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總體給人的印象,還是技術不是很領先、質量不是很過硬、服務水平也不是非常令人滿意。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中國汽車長期以來,基本上是走合資發展之路。雖然最近十幾年這種情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中國企業可以自由開展汽車產品的研發,進步很大,但由于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工業發展歷程較短,沒有太多的技術積累,綜合競爭力還不強。
現在讓人感到欣慰的一個事實是,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中國品牌建設,激勵中國的汽車工業能夠盡快地成長起來。只有鼓勵自主創新,大量培養人才,中國汽車的品牌形象才能夠盡快地得到改變,中國汽車工業的自主創新力才能夠盡快得到提升。所以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吉利汽車公司,已經感受到了這個時代的呼喚和用戶的期待。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吉利這個汽車產品打造成能夠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真正受人尊敬的中國汽車品牌。只有受人尊敬,才會有品牌的崛起!
吉利在這條路上走得并不是很平坦,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但我們堅持完成一個使命,這個使命就是要讓吉利汽車走遍世界,要讓世界充滿吉利,要打造一個受人尊重的中國品牌。我們就是堅持這種信念,一點點向前邁進。
創牌要與時代同行
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周云杰
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家電產量占全球家電總量的49.1%,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份額僅為2.89%,而這2.89%中有86.5%是海爾,也就是說,在中國境外,每100臺中國品牌的家電產品中,有86.5臺是海爾品牌。
為什么?因為在海外創品牌需要投入。國際上有一個共識:在母國以外的市場創名牌需要8—10年的賠付期。很多企業由此選擇了風險小、收益大的代工,但是,這樣下去不可能創出世界級品牌,中國制造也沒有未來。
海爾一直在創品牌的道路上摸爬滾打,希望能探索出中國企業的創牌之路。
海爾認為,國門之內無名牌,企業要打造品牌就必須走向海外市場,但不能是以出口創匯為目標,而要出國創牌。因此,海爾自1998年就進入了國際化戰略發展階段,提出了“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戰略:
海爾“走出去”與大部分中國企業采取低價策略不同,采取的是縫隙策略,靠差異化避開同質化的惡性競爭。
“走進去”就是成為本土化企業,進入主流市場,銷售主流產品。目前在美國、歐洲、澳洲、日韓等發達國家市場,海爾都已進入主流銷售渠道。
“走上去”就是成為當地的主流品牌。目前海爾在全球市場正成為中高端品牌的代名詞。
今天,海爾如何做品牌?我們認為,關鍵是“零距離”創品牌,與時代同行。
沒有成功的品牌,只有時代的品牌。在互聯網時代,海爾創牌的方式就是與用戶“零距離”,實現交互、交易、交付等全流程的用戶參與,并與攸關方實現共治共贏共享。
以海爾免清洗洗衣機為例,小微團隊通過各種線上和線下渠道跟用戶交互,了解到洗衣機內桶臟的痛點,在網上征集創意解決方案,當時有990多萬用戶參與,收集到846個創意方案,最后結合網友的評價選出最佳解決方案。海爾與用戶零距離交互的同時也實現了品牌價值的提升。
做中國聲音的傳遞者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
伊利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全的乳制品企業,也是唯一一家躋身全球乳業10強的亞洲乳企。伊利的成長歷程就是中國品牌由弱及強的過程。從1956年的一家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養牛合作小組,到攜手奧運會、世博會,成為一杯閃耀國際舞臺的“中國牛奶”,伊利成功地將企業品牌和國家形象、全球資源和中國市場、行業命題和中國智慧進行了有機統一。
今天,中國品牌正扮演著新角色——中國聲音的傳遞者和中國智慧的貢獻者。
今年6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通過第九屆世界乳業大會提出了“乳業發展路線圖”戰略構想,為全球乳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嶄新思路,贏得了與會嘉賓的高度認可。這說明一個問題:中國品牌已經成為中國相關行業乃至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重要代表。品牌的力量不僅在于推動國家形象的提升,更是通過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持續增強企業、行業以及國家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品牌要通過不斷的創新增強全球影響力。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不僅擁有較高社會美譽度,而且應具有獨特的企業戰略理念,要成為推動社會創新的重要力量。不創新,無未來。中國品牌的創新基因決定著中國企業的國際影響力。為此,伊利將始終把創新作為布局全球的重點,通過與全球頂尖乳業機構開展創新合作,不斷研發創新產品,用全球的優質資源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中國品牌更要勇當深化國際合作的推動力量。
全球產業鏈是伊利品牌的重要內涵,而基于此之上的國際合作則是中國品牌的題中之義。伊利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全球產業鏈快速整合的大趨勢下,中國企業要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合作,向世界級企業邁進。
當前,“一帶一路”戰略的穩步實施,為所有中國企業擴大國際合作、提升品牌影響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和施展空間。包括伊利在內的所有中國品牌都應把握時代契機,深化國際合作,展示中國力量。
追求踐行制造文明
江中制藥集團董事長鐘虹光
江中制藥集團是江西的企業,它的前身是江西中醫學院制藥廠,這也就是江中集團名字的來由。
培育品牌,我們認為關鍵是三個注重。
江中集團非常注重科研。1993年,江中就斥資3000萬元在北京建立了藥物研究所,當時外地企業在北京建立藥物研究所的只有江中。到今天,江中擁有兩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一個是中國中藥固體制劑制造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另一個是蛋白質藥物制造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江中在北京中關村生命園有600多名研究人員,其中400名是博士。近幾年,我們累計在世界上最頂尖的學術刊物發表文章近20篇。
江中非常注重在提升技術的同時保護生態。我們的制造基地在江西省南昌市郊,看上去像山,其實山底下是現代化的車間。走進車間,是全自動無人生產線,制造基地綠色覆蓋率達70%以上;排出來的水是清澈的,是可以養魚的。在這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很多小動物,獐子、兔子時不時會冒出來。
此外,江中也非常注重產品質量。多年來,江中在生產中堅持把好第一道關,選用優質的原材料;堅持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產品加工的精度和穩定性,保證產品的質量。江中明確,不能在質量上有一絲一毫的差池。
江中在追求一種文明,我們稱之為制造文明。不重環保,不重生態,沒有制造文明。不重產品質量,不重誠信,沒有制造文明。不重研發,不重創新,沒有制造文明。不重社會責任,不重道德,沒有制造文明。不講生態,不講環保,沒有制造文明。
說到底,踐行制造文明就是要用心做好產品,堅持精益求精,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給用戶帶來最好的體驗,使用戶感到物超所值;就是要用心做好企業,做誠信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好產品、好企業,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都會隨之提升。品牌的提升,反過來也將給企業以豐厚的回報。
中國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制造業大國,許多產品產量居全球首位,然而還缺少足夠多的名牌產品。未來中國制造要走向中國創造、打響中國品牌,必須把這種制造文明融入企業的方方面面,融入從研發到生產、營銷、售后服務等全流程,這樣才能塑造中國品牌的良好形象。
江中集團,正在踐行著這種制造文明,這也是江中商標的品牌內涵。
品牌靠技術也靠文化
紅豆集團董事錢文華
為什么要創立自主品牌?改革開放30多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具備了與全球一流企業抗衡、在國際舞臺唱主角的競爭能力。然而,國際化競爭,首先得有自己的“名字”,有一批在全球叫得響的品牌。而事實上,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名牌非常少。
同時,就國內市場而言,我國的消費需求已從“追求廉價、將就山寨”轉向“追求檔次、抵制山寨”,“品牌受寵”將成為大眾消費群的行為。且隨著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市場法則效應將日益顯現,規范、守法將使“山寨”“冒牌”的生存越來越難,從而給正規品牌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
那么,中國企業該如何迅速培養自主品牌?品牌的一半是技術,一半是文化。企業創立品牌要下決心注重技術創新,不斷為品牌注入競爭優勢。技術創新則主要依靠人才、平臺、投入三要素。沒有人才,平臺成為擺設;沒有平臺,人才就沒有施展的舞臺;沒有投入,人才和平臺就沒有后勁。同時,企業也要夯實品牌的文化內涵,以民族文化滋養自主品牌。中國品牌要趕超西方品牌,沒有捷徑,只能打好中華文化這張牌。
其次,企業還要抓住品牌的受寵機遇,迅速積聚企業的擴張實力,一方面加強自主品牌的建設,另一方面加大兼并重組的力度。眾所周知,核變包括聚變和裂變,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聚變就是指全國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一定會優先向品牌企業集聚;裂變則是指形成這些能量之后,企業出現的規模倍增效應。品牌的背后是人力、物力、智力、財力等綜合實力的展現,“資本+品牌”就能產生這樣的聚變和裂變。
擦亮“中國制造”
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梁昭賢
格蘭仕的成長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從1978年創業至今,我們一直專注做好一件事,就是制造。
中國制造正迎來最好的時代。這幾年,互聯網大爆發,全社會都在關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明確指出了制造產業在新常態下的著力點,“互聯網+”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創造無限可能。格蘭仕在專注制造、升級制造的同時,也在爭創世界品牌。
格蘭仕明確了兩個轉型目標:一是從“最大的白電制造工廠”走向“影響世界的綜合性領先性白電品牌”。二是在傳統的制造品牌基礎上打造出一個以上產業互聯網品牌。
實現這一目標,從輸出產品到輸出品牌,我們認為,關鍵是轉型升級盡快取得成效。這就要求“人車路”三要素完美和諧。
“人”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選準人、用好人,是企業基業長青的根本。在用好本土化人才的基礎上,這幾年格蘭仕也積極在全球范圍內挖掘經營管理型人才。
“車”代表企業的綜合實力。對內要爭取搞活機制,通過機制的紅利激發基層萬眾創新的熱情。對外要把握機遇,爭取通過品牌延伸出更大的產業生態圈。
“路”代表企業的發展制度和模式。格蘭仕正在積極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創造新的發展方式。一方面把握“一帶一路”等對外開放戰略帶來的國際化商機,提升“走出去”的水平和層次。一方面充分挖掘“互聯網+”潛力,用萬物互聯的思維創新發展,依托互聯網平臺大數據的循環,促進產品的流通、業務的流轉、用戶的互動。
擦亮“中國制造”,要會干也要學會說。過去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是物美價廉,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海外客戶告訴我們,中國制造價格合適質量穩定,他們的貨架歡迎中國品牌。要向全世界擦亮“中國制造”這個金字招牌,我們還任重道遠。今后,我們要積極通過權威媒體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制造的了解,向全世界大力推廣中國制造的高端智能精品,也要主動傳揚中國制造實干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
到國際市場顯身手
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德康
作為中國服裝行業較早以自主品牌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在探索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波司登總結了三個方面的體會:
一是要學會“草船借箭”。波司登曾先后為耐克、阿迪達斯、哥倫比亞等世界知名品牌做貼牌加工,但波司登不是簡單地做產業鏈的低端加工,而是通過“代工”掌握國外知名品牌的流行與發展趨勢,學習他們在設計、生產、營銷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為自己“走出去”積累經驗。
二是要擁有自主品牌。國際市場是個大舞臺,以羽絨服為例,盡管在國內“波司登”與羽絨服畫上了等號,但與國際品牌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中國并不缺乏優秀的產品,缺乏的是能將本土產品拿到世界市場接受檢驗的勇氣與信心;中國也并不缺乏優秀的企業,缺乏的是能將本土品牌一點一滴注入國際競爭中的決心與毅力。所以,波司登“走出去”,從一開始就將目標定位在打造自主品牌,把自己的產品推到國際市場去檢驗。
三是要善于借勢。2012年開始,波司登和全球頂尖的郵購商——德國OTTO集團合作,利用他們龐大的資源在歐洲市場推廣波司登的自主品牌。目前,產品已在包括德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在內的8個歐洲國家400多家高端品牌集合店中銷售。
國際化是中國品牌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全球化使國內國際市場的資源自由流動,國際品牌享有更大的資源配置優勢,而局限在區域市場的品牌,市場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對波司登來說,與其把自己限制在放緩的國內市場,與不斷涌入的國際品牌競爭,打一場市場保衛戰,不如利用整個國際市場的容量和資源,打一場市場開拓戰。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7日 1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