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過去的三天,金融市場里最受關注的部委無疑是央行。11號上午,一紙“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的公告,引發了隨后這三天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近4.7%的貶值。這是否會影響你的出游計劃、留學計劃、海淘選擇?這幾天網絡上的討論鋪天蓋地。當然,恐怕那些借著外債的國內企業們更加關注未來可能的趨勢。
而就在昨天,央行召開了1個小時的吹風會,全面回應了中外媒體關于此次政策調整的疑問。短期貶值結束了嗎?會像市場猜測的那樣一次性貶值10%嗎?新的報價機制究竟是怎樣的?
經過連續兩天較大幅度的匯率調整之后,周四央行公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4010,繼續下跌704點,三天合計貶值4.66%,回到四年前水平。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表示,一段時間以來內外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有一定的貶值要求。而經過兩天的調整,偏差校正已經基本完成:
張曉慧:11號中間價基礎報價完善以來,人民幣經過兩天的調整,逐漸向市場化水平回歸,3%左右的累積貶值壓力得到一次性釋放,此前偏差校正應該說已經基本完成,這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必要階段,使人民幣按照更加市場化的規律運行。
當然,央行的這一判斷并不是昨天才剛剛有的,11號匯率報價機制調整后,央行已經有過“點差得到一次性校正”的表述。就在周三,雖然人民幣中間價再跌千點推動人民幣即期匯率一度大跌,但盤中匯價在6.43價位拉起后,尾盤出現快速的反彈,最終收于6.3870。昨天收盤,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收于6.3990,最近三天來首次比中間價出現反彈。也是最好的例證。
不過,寬幅震蕩過程中,市場里總是猜測不斷的。針對有媒體引述觀點認為,央行有意通過貶值10%來刺激出口,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表示,這是無稽之談:
易綱:在有管理的匯率浮動制度下,匯率是由市場決定的,作為央行的官員,是不能夠對匯率的水平說三道四,央行更加注重匯率形成機制的建設。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你剛才說的官方認為人民幣要貶值10%以促進出口,這個完全是無稽之談。我們不需要調整匯率來促進出口,中國的出口不錯,中國的出口有這么大的順差,所以我們這次完善匯率的機制基本上是從建立一個更加有效的市場化機制,公平、公開、透明、有效,這樣使我們未來改革開放的日程持續推進,特別是資本可兌換的日程,使我們的經濟更加具有抗風險的能力,一個有彈性的匯率增強了我們抗風險的能力,它是一個自動的調節器和穩定器,所以這是機制建設。從這個方面考慮,我們權衡了可能帶來的影響,認為可能帶來的影響完全是可控的,是在一定限度之內的。
在昨天的匯率中間價報價吹風會上,對于人民幣趨勢性貶值的質疑,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再度強調了,中央銀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張曉慧:從長期看,人民幣仍然是強勢貨幣,可以說當經濟中其他因素和困難積累起來的偏差得到校正后,從我國的經常項目狀況和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現實出發,未來人民幣還會進入升值通道。
改革后的匯率報價機制究竟是怎樣的?所謂的市場化有多市場化,外國媒體很關注。面對英國《金融時報》記者的提問,央行副行長易綱介紹說,改革后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是由十幾家報價商綜合報價決定的:
易綱:每天早晨在開盤以前由中間價的報價商報一個他們認為比較合適的中間價,報價的時候主要參考前一天的收盤價,同時要考慮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和這一夜歐美市場的變化。比如國際一攬子貨幣的變化,這樣報出一個中間價,這就使得中間價的報價和當天的開盤價和收盤價更加接近。我們有十幾家中間價報價商。報價商報價以后去掉最高價,就像跳水裁判打分一樣,我們去掉最高價和最低價,中間樣本剩下來的加權平均值就是我們每天公布的中間價。在報價商中,他們是銀行,有中資銀行,也有外資銀行,而且我們對中外金融機構是平等競爭,游戲規則都是公平透明的。
不過,市場化的機制不意味著央行完全不會干預市場。易綱回應稱,當市場波動幅度超出管理區間的時候,央行還是堅持有管理的匯率制度。(記者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