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何健全完善大學生就業長效機制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大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卻出現了逆勢而上的勢頭,文化企業特別是民營文化企業急需人才。因此,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先生認為,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加快民營文化產業發展,是拉動經濟增長、健全完善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
一、精神消費,創造文化產業發展良機
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人們的需求導向就會由物質需求轉為精神需求,這種轉化直接推動著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為目標的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從世界市場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內的許多行業的規模超過了制造業,特別是“文化商品形象”產業和廣電產業的規模比半導體產業還大,動畫產業也比造船業規模更大。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3200美元,正處在人民需求轉變的關鍵時期。伴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文化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在當前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我國出臺一系列措施拉動內需穩定經濟發展,文化消費作為我國居民消費中極具增長潛力的一個部分,也同樣能夠為擴大內需做出重大貢獻。《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指出,盡管受經濟危機影響,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下行通道,但文化產業依然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以電影票房收入為例,2008年增長超過35%,今年1、2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長110%,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動漫游戲產業在2008年也增長了97%,翻了將近一番。目前我國的經濟受到了世界金融風暴的影響,人們更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緩解緊張的情緒和壓力,并希望從中找到克服困難、在逆境中奮起的力量和信心,這都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暖春。
二、擴大就業,文化企業大有作為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不斷融合、深化、提升,使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最終實現文化經濟的一體化。事實表明,文化的需求帶動了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的發展又擴大了就業面,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
縱觀國際經濟發展,文化產業以知識含量高、產業范圍廣、可塑性強、對環境污染小、能耗低、回報高、就業面廣、吸納人數多、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諸多優勢,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被公認為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朝陽行業。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把它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性產業來扶持,比如日本就制定了內容產業振興法,并將文化產業列為未來七大戰略產業之一。目前日本文化產業總值占國內GDP的20%左右,是僅次于制造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之一的韓國于1997年即成立了“文化產業基金會”,規劃2001年起5年內把本國文化產業產值在市場上的份額由1%提高到5%。目前,韓國文化產業總值占GDP總量的比重至少高于15%。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產業持續不斷的升溫,為文化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因此,在“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的特點越來越突出的今天,在特定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扶持文化企業,對增強我國社會發展軟實力,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文化產業,需要大量大學生群體支撐其發展
有關統計數據表明,2009年有約700萬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尤其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比往年更加嚴峻。隨著大學逐年擴招的影響,今后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將呈現逐步擴大的態勢,就業壓力會越來越大。
目前,大學生通過自主創業、青年創業、下鄉當“村官”以及參與“西部計劃”和支農、支醫、支教、扶貧的“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創業途徑,拓寬了就業發展渠道,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因此,如何健全完善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大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
全球市場競爭以及中國總體生活水平的提升,導致中國不能永遠享受勞動力成本的優勢,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必然趨勢,文化產業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的需求有較大的空間。有資料顯示,2005年,英國的文化產業就產值來說已成為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的第二大產業,從就業人數來看,則是第一大產業,占全國總就業人數4.5%。在美國,文化產業在國內產業結構中僅次于軍事工業而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則是第一大產業。在文化產業給國家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目前美國的文化產業總值占GDP的25%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可以說,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初步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文化產業大發展為大學生就業需求的增長準備了廣闊的天地。文化產業需要大量大學生群體來支撐發展,而大學生也更青睞文化產業的就業領域。因此,發展文化產業與解決勞動就業特別是吸納大學生群體,能夠形成二者共棲、融合、衍生和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隨著我國人口知識結構的優化,文化產業作為發展前景好、知識含量高、能容納大量勞動力的產業門類,必將成為適宜高學歷擁有者和青年人未來發展的工作領域。所以,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先生認為文化產業被譽為吸納就業者的“蓄水池”,是拓展城市就業渠道,特別是吸納高學歷人才的有效途徑。
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創造大學生就業的巨大空間
近年來,民營文化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陜西為例,2008年,陜西省各類非公有制文化單位占全省文化單位總數的82%、從業人員的71.2%、年經營收入的79.2%、年增加值的72%、年上繳稅金的97%,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7年以來,榮獲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電影《圖雅的婚事》,榮獲“華表獎”的電影《隱形的翅膀》、《老港正傳》都是民營文化企業投資制作的。此外,由民營文化企業投資,在唐長安西市原址上建設的大唐西市項目被省市確定為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其準確的文化產業定位和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受到國家、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好評,已成為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一支生力軍。大唐西市建成后,由于其中的文化產業項目,如博物館、絲路風情街區和旅游、演藝、會展等行業,帶動了商業、服務業的繁榮發展,使整個項目能提供總計1.5萬個就業崗位,其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從而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巨大空間。所以說,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從而形成日益擴大的大學生就業蓄水池,對健全和完善大學生就業長效機制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產業發展蘊涵著就業前景。既然民營文化產業的異軍突起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擴容”空間,那么各級政府更應從政策面、操作層入手,大力扶持民營文化企業,開掘民營文化企業“就業蓄水池”的容積率,真正建立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在此,筆者提出幾點思考:
首先,加大各級財政對民營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大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真正落實《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在資金管理使用中做到對公有制和民營文化企業一視同仁,并適度向優秀民營文化企業、重點民營文化產業項目傾斜。通過采取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降低文化產業投資成本,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領域,以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和市場優勢。
第二,拓展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解決民營文化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國務院辦公廳2008年第114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引導商業銀行對文化企業給予貸款支持,鼓勵商業銀行創新信貸產品,加大信貸支持”。但目前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企業尚無可操作的實行辦法,國家的這些政策依然存在落地難的問題。因此,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先生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人民銀行、銀監局、證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在文化產業投融資,包括發行債券、上市等多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
第三,各級政府應將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列入本地區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由于此前我國文化產業沒有統一的統計口徑和標準,這對明晰下一步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有一定的影響。而將文化產業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有了翔實的統計監測數據,對今后產業目標的實現和路徑的突破可以提供有力保障。為此,各級政府應編制文化產業發展的詳細規劃,形成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體系,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目標,列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中,納入任期目標,把文化建設作為評價地區發展水平、衡量經濟發展質量和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標準,實實在在地把文化產業作為一項大產業抓緊抓好。
第四,運用政府資源扶持重點民營文化項目,做強做大民營文化企業。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運用中央和地方的媒體資源,對優秀民營文化項目進行宣傳、品牌認定、系統展示等推介活動;國家、省市建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庫,對已經產生積極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民營文化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將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營文化產業項目(如陜西的大唐西市、關中民俗博物院等),采取納入國家的旅游線路規劃和博物館建設規劃等方式,運用政府的宏觀調控資源和行業導向作用提升其內在品質實力和外在競爭力,使它們盡快做強做大,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總之,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先生認為扶植民營文化企業發展,是為解決日趨嚴重的就業問題特別是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了一個長期有效的擴容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