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漁民捕撈上來的銀魚寥寥無幾。本報記者 涂序理攝
深秋的鄱陽湖水汽氤氳,輕霧朦朧。11月9日,余干縣瑞洪鎮漁民老張收上來的最后一張網里,仍然只有寥寥幾條銀魚。在他的記憶里,以前每到春秋兩季,鄱陽湖的銀魚總會如期形成魚汛,一天下來都是銀魚滿艙。
事實上,我省不僅鄱陽湖的銀魚產量嚴重下降,作為“移民”的廬山西海銀魚在“定居”10多年后,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如今已難覓蹤影。
鄱陽湖銀魚因肉美味鮮、營養豐富成為江西的一寶,同時也是我省重要的魚類資源之一。漁業專家擔心,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銀魚將面臨絕跡的危險。
現狀:產量連年驟減 已形成不了魚汛
11月10日傍晚,鄱陽湖都昌縣老爺廟碼頭,出湖的漁船陸續靠岸。幾名開著外地牌照汽車來買銀魚的商販一臉失望。
“往年此時,一天收購上千公斤鮮銀魚再平常不過,今年守了一整天才十幾公斤。”從安徽來的魚販子說。
眼下正是銀魚上市時節,在余干縣城的農貿市場,收購河鮮的魚販子同樣發現,偌大的市場幾乎看不到鮮銀魚,賣銀魚干的倒是不少。今年的鮮銀魚每公斤賣到了80元左右,比起360元每公斤的銀魚干,新鮮的銀魚的確難買到。
在余干、都昌等湖區,早年都有專門捕撈銀魚的漁民。“10多年前,僅靠銀魚捕撈一項,我每年能獲利5萬多元,只要放下網架,銀魚就會聚過來。”66歲的余干縣漁民劉旺進說,他收獲最多的一晚捕撈150公斤,賺了7000多元。如今8年沒有抓銀魚了。
“由于產量低,網具已自然淘汰。雖然還有零星銀魚,余干縣漁民已不再將銀魚作為捕撈目標魚種。”余干縣鄱陽湖漁政局局長黎振華介紹,近幾年,余干沒有專門捕撈銀魚的漁民了。市場上出現的新鮮銀魚和銀魚干,大多從外地購進,鄱陽湖野生銀魚非常少。
都昌縣境內的萬戶、西源、周溪等鄉所屬的3個湖,也是鄱陽湖銀魚的主要生活場所。過去,該縣每年都可在鄱陽湖中捕撈到大量銀魚,曬制的干品超過5萬公斤。
“去年全縣鮮銀魚產量還有7萬公斤,今年估計產量只有去年一半,且已形不成魚汛。”都昌縣漁政局資環股負責人詹定鸝告訴記者,該縣黃金嘴水域曾盛產銀魚中的極品——紅眼銀魚,曾作為珍品進貢宮廷,已絕跡多年。
鄱陽湖如此,作為我省外來銀魚主產地的廬山西海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據統計,2009年,我省銀魚產量1418噸,其中廬山西海占三分之一,其余產自鄱陽湖。
廬山西海本不產銀魚,1997年,江蘇常州長江水產有限公司與永修縣達成協議,當年投放5000萬粒銀魚受精卵。幾年后,廬山西海的銀魚產量逐年增加,從2002年的37.5噸,到2009年高峰期的400多噸,銀魚平均每年為庫區百姓帶來約300萬元的經濟收入。
然而,豐收的喜悅僅僅持續幾年,廬山西海銀魚產量突然急轉直下。2010年9月,永修、武寧縣漁業局經過多天試捕,發現銀魚產量驟減,此后連續幾年,銀魚基本絕跡湖中。
對此,永修縣漁業局局長凌繼忠顯得很無奈:今年廬山西海照例沒有銀魚。上個月,該局召集多戶漁民對銀魚進行了幾次試捕撈測試,結果令人失望。目前,當地漁民只能以捕撈其他魚種為生。
原因:產卵場被破壞 天敵擠壓生存空間
往年銀魚成群,如今難覓蹤影。銀魚產量銳減,原因何在?
鄱陽湖周邊的都昌、鄱陽、余干、進賢等縣,曾是銀魚主產地,漁業專家通過常年觀察發現,鄱陽湖的銀魚產量從3年前的1.5萬噸,降至去年的2000噸。
“鄱陽湖肉食性的鱖魚、鳙魚等大魚被漁民大量捕撈后,湖里一種名為紅尾魚的雜魚就大量繁殖,紅尾魚是以銀魚卵為食,導致銀魚沒等長大就葬身魚腹。”漁業專家說,漁民過度捕撈也是銀魚產量急劇下降的重要原因。
另外,更嚴重的是毀滅性捕撈手段。每年11、12月份是銀魚的產卵季,由于常年這個時候都是低水位,銀魚逐漸失去了傳統的產卵場,只能進入湖汊中,可還來不及產卵繁殖,就遭到定置網、迷魂陣等毀滅性捕獲。
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年華告訴記者,鄱陽湖銀魚在生活環境上一般要求水面開闊,水流暢通,有一定的渾濁度,通常為泥沙底,水草較少的水域。歷史上鄱陽湖銀魚產卵場總共有10處,總面積為115平方公里。近年來,鄱陽湖銀魚資源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產卵場遭遇嚴重破壞。
據介紹,銀魚產卵場遭遇采砂、低水位、攔網、非法圍墾等種種破壞,傳統產卵場逐漸消失。
與鄱陽湖不同,專家認為,廬山西海銀魚驟減與禁湖休漁有關。專家由此擔心,廬山西海的銀魚會重蹈千島湖銀魚幾近絕跡的覆轍。
據介紹,擁有80萬畝水面的千島湖原來沒有銀魚,1991年,浙江淳安縣從太湖引進銀魚卵,至1998年,銀魚產量達1078噸,產值1600多萬元。然而,到2001年底,銀魚卻突然消失。專家分析認為,千島湖銀魚驟減,跟該湖封庫禁漁4年后,大量兇猛雜魚迅速恢復有關。
“從2010年起,廬山西海也實行了禁湖休漁,5年來,兇猛野雜魚資源得以迅速恢復,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的銀魚往往成為肉食性魚類的口中食。”永修縣漁業局局長凌繼忠說,盡管此后向廬山西海水域投放了3億多粒銀魚受精卵,但銀魚資源優勢得不到體現。
可期:若措施到位 銀魚資源優勢能恢復
漁業專家認為,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鄱湖本土銀魚和廬山西海外來銀魚都將很有可能從人們的餐桌上消失。這不是危言聳聽,雖然銀魚產量看上去只是大不如前,但種種跡象表明,我省銀魚生存狀況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面臨絕跡的危險。
“由于銀魚是生活周期為一年的小型魚類,且對水體環境要求較嚴格,這就使得銀魚種群比較脆弱,資源極易受到破壞,但如采取措施,加強保護也易恢復。” 戴年華說。
一個好消息是,針對銀魚產卵場所屢遭破壞的現狀,我省設立了全省首個銀魚產卵場自然保護區。
“去年,鄱陽湖核心區的青嵐湖和金溪湖被列入自然保護區,這個水域水位穩定,適合銀魚產卵,成為銀魚資源保護的重要屏障。”專家說,保護區涉及進賢縣、南昌縣,總面積17103公頃。
同時,面對銀魚銳減的局面,省漁政部門在加大對非法捕撈打擊力度的同時,正考慮對銀魚進行增殖放流、增加禁漁時段。
“對廬山西海銀魚而言,雖然這幾年都投放了銀魚受精卵,但由于天敵的大量存在,很難形成優質種群。”凌繼忠說,下一步,漁業部門準備與當地政府部門協商,采取措施清除銀魚的天敵,以期恢復銀魚資源優勢。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樂觀:隨著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各項保護措施推進,鄱陽湖、廬山西海有望重現銀魚魚汛,江西這個水產品特色品牌將重新叫響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