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廢除了“車輛在質保期內都必須在4S店維修保養”的霸王條款,這也意味著消費者今后不用受限經銷商,可以完全自主地選擇維修點。然而,記者調查卻發現,部分經銷商還未執行新規,并表示在質保期內不到4S店進行維修保養的車輛仍將失去質保機會。
新規實施半個多月變化不顯著
記者了解到,《規定》中指出,“托修方有權自主選擇維修經營者進行維修。除汽車生產廠家履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汽車質量‘三包’責任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指定維修經營者”。而《規定》實施已有半個多月,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就《規定》實施情況走訪津城多個品牌4S店,調查結果顯示,4S店對于車輛維修保養的要求并未因《規定》實施而發生改變。
記者以長安汽車車主的名義電話聯系了該品牌天津某4S店的售后服務人員。據他介紹,根據國家新的“三包法”,在非廠家授權機構做保養的車輛將失去發動機部分的質保。雖然不影響車輛其他部分的質保,但也不建議車主在4S店以外的機構保養。記者咨詢了長安汽車官方客服代表,得到的答復是如果車主可以證明在非廠家授權機構保養時所用的材料與長安汽車指定的相一致,長安汽車可以繼續給予后續的質保服務,否則就無法提供質保。
而在空港的某日系品牌4S店的售后人員告訴記者,不會限制車主在質保期內去非4S店維修保養,但是如在全國范圍內的專營店共享系統中,查不到車輛的保養記錄,車輛一旦出現問題,4S店及廠家將不會負責。隨后記者電話咨詢了該品牌的官方客服,得到的答復是該企業并沒有禁止用戶去私人機構保養,質保也不會因此而中斷。但如果用戶的車輛出現問題,經過檢測人員檢查認定是私人機構保養時導致的,該廠家將根據新的國家三包法,無法給予后續的質保服務,尤其是發動機和變速箱方面的質保。
售后利潤大經銷商舍不得放棄
對于新政實施半月依然有經銷商未落地的問題,有業內專家指出,經銷商沒有按《規定》改變最大的原因還是經銷商不愿意失去巨大的售后市場利潤。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百強經銷商毛利潤構成中,零部件和維修服務已占到百強經銷商毛利潤的50%以上。”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由于車市增速放緩,新車促銷力度加大,銷售利潤減少,不少經銷商的日子并不好過。而由于此前4S店對于汽車售后的壟斷性經營,導致售后產生的利潤遠遠高于新車銷售所獲得的利潤。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由于近年來新車銷售利潤縮水,汽車售后市場已經成為經銷商的主要經濟來源。新政是具有強制性的,但由于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并不高,所以對于經銷商而言不會輕易放棄對汽車售后市場的壟斷。
除4S店外消費者選擇余地小
“一直以來,汽車后市場基本上被4S店壟斷。”業內人士表示,車主選擇去4S店,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目前汽車后市場服務并不成熟,消費者除了選擇4S店,其他并沒有全國知名的維修保養的連鎖品牌。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整個汽車后市場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但尚未形成領頭企業,行業仍處于“跑馬圈地”階段,這就導致了車主在選擇汽車維修保養時,仍更多是去4S店。但現在絕大多數后市場的創業公司在用比4S店低的價格,比路邊店好的服務來黏住用戶。今后或將出現像星級酒店一樣的大型連鎖汽車服務企業。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若有關部門能堅持推行的力度,則很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形成一股“暗涌”,而二級經銷商和維修店所期待的正是這種“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