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誠信,這個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新表述,來自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
兩會期間,董明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首先要講技術誠信。
眾所周知,誠信是商業社會的基石,董明珠為何在當前呼吁技術誠信?技術誠信對于創新驅動戰略的實現,到底意味著什么?
任由造假橫行,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居首。可以說中央高度重視創新驅動,而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主要承擔具體技術的研發和創新。
這本來是一個正向反饋鏈條:企業投入搞研發——創新成功——產業轉化——取得競爭優勢——獲利——再去搞研發。
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得并不完善,有不良企業通過造假,獲得國家對其“技術創新”的肯定和獎勵,客觀上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境況。
比如不久前,格力和美的之間發生了一場關于“技術造假”的糾紛。有分析人士認為,董明珠是為了整個市場的創新環境而登高一呼。
曾幾何時,我們對于造假似乎習以為常了。不光在企業界有技術造假,在科技界有論文造假,在學術界有學術造假,結果就造成了國人對中國產品、中國品牌失去信任。而整個產業界的誠信一旦喪失,諸如國人去日本瘋搶馬桶蓋的新聞就多了起來。
面對造假現象,有人說何必一定要撕破臉呢?舉一個例子,公交車上一車人,都看到一個小偷在偷人家的錢,是制止還是沉默?在董明珠看來,美的通過“一晚1度電”的虛假宣傳忽悠消費者,從消費者口袋里掏錢,就相當于小偷在偷人家口袋的錢。怎么能保持沉默?
一粒老鼠屎,帶壞一鍋粥。這邊辛辛苦苦搞技術創新,競爭對手則弄虛作假。真正的技術創新多么艱難,里面有多少投入都打了水漂,花多少年,經歷多少次試錯,才能搞成一個。而造假企業呢,輕易就能夠拿獎。長期下去,會嚴重打擊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因此為謀求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真正樹立起中國自主技術的金字招牌,讓中國制造在老百姓心目中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感,從這個角度看,格力向全社會發出呼吁講技術誠信,是順勢而為、當仁不讓。
核心技術,錢買不來,市場也換不來,只能靠自主創新
“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首先得讓國人愛上。”這是董明珠在3月8日自媒體上線的發布會上說的話。
董明珠表示,現在中國人喜歡到日本購買家電產品,事實上,我們已經有同類的高端產品了。
也有財經評論家表示,“如今,日本家電逐漸日薄西山,中國家電品牌強勢崛起,靠的是以格力為代表的自主創新企業的持續努力。”
中國的家電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通過企業間充分的競爭,產品的質量、技術才能得到提高。維持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對于品牌崛起、技術創新至關重要。要想推進落實“中國制造2025”,在競爭中實現創新驅動是必由之路。
技術引領的創新,不能是偽創新,這就需要秉持技術誠信;而在誠信技術理念下踏踏實實做研發,才會產生技術自信;有自信,又誠信,創新就會扎扎實實地產生,創新驅動戰略才有落實的機會。
而董明珠之所以敢旗幟鮮明地呼吁技術打假,正是源于這種自信——源于技術誠信帶來的創新實力。走到今天,格力已經積累了兩萬多項申請專利,是中國企業專利十強中唯一一家家電企業,排名第九。
有人問,格力為什么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很簡單,真正的核心技術,錢買不來,市場也換不來,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無數案例所證明的,也是格力這些年的實際經歷所證明的。
格力自主創新之路與傳統創新思路大相徑庭。近20年來,我國工業所實行的技術政策目標一直是追求國產化,提高國產化率。可是國產化不能反映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的能力。即使國產化率達到100%,設計還是別人的,我們永遠是組裝者。以波音787為例,波音公司自己只造10%,其余90%全是外國生產的。它的國產化率是多少?可除了波音公司,誰也不能讓它飛起來。
自主創新則完全不一樣,至少有3個標志:一是能夠自主開發產品和工藝;二是擁有對自己產品的知識產權;三是能夠自主控制技術學習的過程。
如果要達到自主化,企業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產品開發平臺,這是實現自主創新的必要條件。看看格力研究院的空調實驗室就知道了:亞洲最大,投入不設上限,技術人員多達8000人……
總之,在自主化模式下,中國企業的產品可以集成大量國外供應商的零部件,但由于我們掌握著產品開發和市場開發的主導權,所以能夠以系統集成者的角色,去控制技術的演進,掌握利潤的源泉。自主創新而后集成創新,格力創新經驗的核心其實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