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瑩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近日發布最新研究結果稱,2016年1-2月份,中國CPI重回“2時代”,房地產投資反轉成最大亮點,但工業增速跌破6%,經濟景氣指數持續低迷,經濟企穩信號仍不足。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2月份只有極少數數據是向上運行的,經濟慣性下行仍將持續,今年投資需要防范“踩地雷”。
CPI重返“2時代”
2月份,CPI同比增長2.3%,比1月份回升0.5個百分點,是自2014年8月跌入“1時代”以來首次重返“2時代”。同時,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降幅也連續2個月縮小,從2015年12月的-5.9%回升至-4.9%。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物價回暖,經濟正在企穩。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表示,2月份CPI上漲具有明顯的春節假期等短期因素影響,集中表現在它主要由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所拉動,剔除食品的CPI及核心CPI仍在下降,說明企穩信號不足。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僅上漲1.3%,均比1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事實上,當前內外需都極為疲軟。
CPI在回升,PPI在回落,PPI統計部門中的“三黑”煤炭、有色金屬等仍占比較大。
“目前仍處于典型的產能過剩階段,這個產能過剩沒有消除之前,估計PPI還是負的。”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巴曙松表示,實際上,韓國、日本、中國臺灣的經濟從制造業主導,向服務業發展的過程中,持續出現了CPI為正,PPI收縮的格局。這種現象日本經歷了14年,韓國經歷了13年,中國才經歷3年多。
經濟慣性下滑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在短期內維持6.5%的GDP是有壓力的。
第一、投資方面。目前,雖然投資出現明顯反彈,特別是房地產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企穩回升。但劉元春認為仍有幾點需要格外注意:一、民間投資增速出現大幅下滑,去年增速超過10%,今年1月份和2月份僅有6.9%;二、外商投資,去年是負增長29.6%,今年1月份、2月份均是34.2%。
此外,2月份工業增速創近年新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進一步下滑至5.4%,首次跌破6%。鋼鐵、原油漲價的邏輯很大程度上和金融因素及市場預期有關,對實際項目開工最為敏感的水泥并沒有明顯反映。毛振華表示,“根據工業增加值與GDP增速的歷史關系,同時考慮到金融服務業由于基數效應增速可能出現明顯回落,一季度GDP增速下滑的壓力進一步加大,能否守住6.5%的年度目標面臨考驗。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表示,從軟數據來看,去年暴增2.8倍的證券交易印花稅,1月份~2月份同比下降9.9%,金融業營業稅增速也從19.5%大降至0.3%,這意味著天量信貸對金融業GDP拉動有限。
第二、出口。新興經濟體是中國整個制造業鏈條中很重要的部分,它在筑底的過程中會對中國的出口產生影響。劉元春稱,新興經濟體的底部可能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初基本顯現,底部運行具很強烈的慣性,并且還會持續。
第三、消費。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均創近年來新低。其中,餐飲收入較為穩定,消費需求的下滑主要是由商品零售增速下降所主導。
此外,與商品零售下滑趨勢一致,2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速也有所下降,從2015年的31.6%下降至25.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也從2015年10.8%下降至9.5%。“這些參數一致性的下行變化,可能意味著消費需求疲弱在短期內還將持續。”毛振華稱。
投資防范“踩地雷”
巴曙松稱,在當前融資環境比較寬松,利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資產荒的狀況還會持續,但是今年隨著去杠桿、去產能的逐步推進,很多理財產品“地雷”會陸續被引爆。防范“踩地雷”是今年投資的重要課題。
具體來看,從去年開始債券市場已陸續出現了違約,今年債券市場違約會回歸常態化,伴隨債券市場發債主體的多元化,出現違約是很正常的。此外,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也是一大潛在雷區。去年高收益的網貸信息中介(P2P)產品,部分投向了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產能過剩產業的上游行業,以及產生不了現金流的中西部地區的地方平臺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整個市場利率下行,按理說,企業的財務成本、融資成本也應該是下行的。數據顯示,這些產能過剩行業及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行業財務成本大幅上升。巴曙松稱,這意味著這類企業無法從利率下降中獲得正規的官方融資,而是通過市場化的高息融資,因此財務成本是在上升的。隨著現在去產能、去杠桿,隱性風險勢必將顯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