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媒體關于取消手機漫游費的報道,工信部日前發布消息稱,將推動逐步取消區域內手機漫游費,引導企業制定出臺資費方案,逐步擴大使用統一價格套餐的用戶規模,加快取消漫游費步伐。
取消漫游費的呼聲由來已久。我國電信運營商最早從1994年開始收取手機漫游費,當時原郵電部發布的漫游費標準就是每分鐘0.6元。之后的20年間,手機漫游費一直被毫無例外地收取,直到2008年,每分鐘0.6元仍然作為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得以保留。面對日益高漲的取消漫游費呼聲,目前除京津冀取消手機漫游費外,幾大電信運營商在全國范圍內仍以各種新套餐為噱頭,繼續享受漫游費的可觀利潤。
國內漫游費收取“雷打不動”,我國電信服務結構卻發生了巨大變化。移動手機用戶數量迅速增長,到2015年已突破13億,而各大電信運營商早已走出最初基礎投資的“高成本”階段,進入到主要依靠運營維護提供服務的“低成本”階段。用戶數量激增帶來利潤快速增長,而投入成本不斷降低,在此背景之下,繼續收取高額漫游費已經失去了基本依據。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3G、4G網絡成熟覆蓋,運營商3G、4G各項套餐內的通話時長已經實現長途、市話、漫游一體價,而作為2G時代產物的漫游費,早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交通設施網絡的改善,人們的活動空間借助軟件和硬件的進步不斷延伸拓展,人員交往流動的增加助推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取消漫游費,對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有著積極的支撐作用。
取消漫游費,也是電信運營商“華麗轉身”的契機。隨著互聯網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企業利潤增長越來越依靠科技進步和服務改善,更加依靠商業結構的調整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當務之急是要學會“創新聚財”,而不是一味依靠歷史形成的優越地位,坐享早已無法和時代保持同步的利潤。繼續“溫水煮青蛙”的游戲,雖然可以獲得短期的收益,卻很可能喪失捕捉新支點、新動力的敏銳,錯失結構轉型和創新發展的難得機遇。
有多大的視野,就有多大的作為。取消漫游費最終決定權在運營企業,取決于電信運營商對產業格局的研判和對未來發展方向的認知。過分看重眼前“紅利”,或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事企業把握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不足。在全國范圍取消漫游費,盡管也有運營商內部惡性競爭的擔憂,但真正擁有競爭優勢的運營商,恰恰應該是急切尋求顛覆現有格局的先行者。
如果呼吁有用的話,這世界上就不會有壟斷。與其寄望企業自覺,不如打破行業壁壘,引入更多的競爭者,相信一定能激發更大的市場活力,讓電信運營商切實感受到“不改”的可能后果,也使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畢竟,在市場經濟大浪淘沙的進程之中,我們不止一次見到不愿意改變的企業如何最終被淘汰。
是被市場淘汰,還是把握先機,決定權在電信運營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