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7日專電 財經觀察:辨析海外誤讀中國經濟的障眼點
新華社記者金旼旼 杜靜 康逸
處在轉型升級關口的中國經濟無疑是復雜的。如果將這種復雜的經濟現象削足適履地塞入既定的偏見框架之中,會導致對中國經濟的誤讀。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陸續公布后,部分海外媒體習慣性地對中國經濟提出諸多質疑。澄清這些成見,才能還原真實、完整的中國經濟圖景。
疑問一:經濟數據可信度
一季度中國經濟迎來“開門紅”,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對數據真實性提出質疑,認為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可能虛報數據從而提升其政績和業績。
中國數據可信否?美國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報告證實,中國官方國內生產總值(GDP)可以很好衡量中國整體經濟增長狀況。該報告采用中國關鍵行業指標構建模型,重新計算中國2008-2014年GDP增速,結果與中國官方統計數據吻合度達99%。
部分西方媒體對中國統計可信度偏見頗深,這種偏見忽視了以下事實:其一,中國持續改善統計標準,已與國際通行準則接軌;其二,中國改變官員考核方式以消除地方政府“數據注水”沖動。
去年10月8日,中國宣布采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該標準對數據覆蓋范圍、公布頻率、公布及時性、數據質量、公眾可得性等方面有著極高要求。此外,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大背景下,中央組織部2013年底印發文件明確要求,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
疑問二:增長動力轉換度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稱,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速建立在高信貸和舉債基礎上,“這會使本就長期存在的經濟結構性失衡更加嚴重”。文章還批評說:“中國政府正在回到(以投資拉動增長)的發展老路?!?/p>
這一批評的主要依據是一季度中國信貸數據。統計顯示,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3.4%,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4.5%,信貸增速的確較快。但將基建項目啟動比較集中、房地產回暖、油價回落導致企業補庫存等階段性、周期性原因考慮在內,會發現一季度信貸增長較快不是“常態化”現象。瑞銀集團在最新報告中寫道:“我們預計未來信貸擴張度將企穩?!?/p>
此外,部分外媒對一季度信貸數據的誤讀還在于:只見信貸數量增長、未見信貸投放結構之變。一季度的信貸增長并不是“大水漫灌”,而具有“精準”、“定向”特點,信貸增量從低效行業流向高效行業,并且中西部地區貸款增速遠高于東部,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超過大中型企業,農戶貸款也實現了較快增長。
疑問三:轉型改革持續性
經濟數據差擔心不刺激,經濟數據好擔心不改革,這已經成為部分西方媒體的慣性思維。美國《華爾街日報》在日前的報道中批評說,看不到2016年中國政府有太多結構性改革。
“談論改革和轉型的經濟體不在少數,而中國的改革和轉型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地區更具有確定性,”波士頓咨詢集團全球主席漢斯-保羅·博克納如此說道。
中國經濟轉型到底有沒有停滯,數據最有說服力。一季度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結構繼續升級:服務業發展快于工業,新興和高端制造業增速明顯快于傳統制造業,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繼續超過六成。
今年以來,從部署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到進一步推出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務實新舉措,中國政府在改革道路上從未停歇。
疑問四:債務風險可控度
一季度以來,不少西方機構和媒體多次炒作中國債務風險。例如,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均表示擔憂中國政府債務。彭博社也在報道中提出債務助推增長的可持續性問題。
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近期在談到中國債務問題時表示,如果GDP能以6.5%左右速度增長,那么中國債務規模是可控的。
2015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加上中央國債余額占GDP的比重約為39.4%,遠低于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在企業債務方面,IMF認為,中國部分行業企業債務風險較高,并可能給銀行體系帶來一定壓力,但中國擁有足夠政策空間應對銀行體系潛在損失。
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管控債務風險,包括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全面構建債務監管體制、實施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等。
疑問五:人民幣匯率穩定性
經歷了年初的大幅波動,目前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而在一些外媒看來,當前的穩定只是暫時的。英國《金融時報》就報道說,美聯儲暫緩加息,讓中國避免了人民幣即將遭遇的拋售,人民幣匯率暫時穩定只是“運氣好”。
當前,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國際競爭力強、經常項目順差仍較高,通脹率較低,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基礎。這一觀點得到了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的認同。
從數字上看,1月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貶值了1.3%、2月略漲0.48%、3月繼續上漲1.23%。而加入SDR后,人民幣匯率對“一籃子貨幣”保持了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