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8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城市通風廊道,這算是一個隨著霧霾治理而被大家熟悉起來的“新鮮詞”。早在兩年之前,長三角一些城市就把建設城市風道作為城市規劃的重點之一,而在今年年初,北京也提出了建設通風廊道的相關規劃。大家評價,這是為了引來城市的“穿堂風”。在家里有時候穿堂風一過,確實感覺涼快些,但是這樣的城市通風廊道到底能為城市帶來哪些影響,不少人還存有疑慮。
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近日聯合印發《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北京將規劃5條500米寬度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以及多條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北京市規劃委表示,將在首都中心城區形成一套完善的通風廊道網絡系統。根據研究評測顯示,這將會利于緩解北京的熱島效應和城市污染。
熱島效應是城市氣候最明顯的特征之一,高溫的城區處于低溫的郊區包圍之中,就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島嶼。監測數據顯示,嚴重時北京城六區的熱島面積已經占到該區域總面積的77%。這導致中心區空氣流動性變差。簡單來說,城市里刮風少了。研究顯示,從去年11月到12月末,北京地區共有304個小時出現了小風或者靜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說,近幾年城市風速變小的趨勢比較明顯。好多城市的平均風速都有很大的下降,有的下降10%,有的下降更多。風速下降以后,大氣擴散能力也下降了,同時由于城市建筑的高度越來越高,密度越來越密,這是導致污染現象的一個外部因素。
對北京來說,因為三面環山,基本上只有西北方向來風,才可以快速吹走城市的“霧霾”。而從北京現有情況來看,相比南北向,東西貫通的城市空白空間更大,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介紹,在有條件的地區構建"南北通透"的通風廊道,目的讓中心城區與遠郊區縣之間更好地“換氣”,從而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污染物淤滯。
王飛表示,5條應急走廊是一個體系。5條一級走廊,還有10幾條二級,還會有三級微型廊道,根據每條的不同情況,他們跟氣象部門還有有關專家進一步對每一條模型,每一條不同情況有專門的措施,保證實現通風走廊設計的目的。
據了解,目前五條一級通風廊道,寬度將在500米以上,主要組成部分是北京市中心城區多座公園和大片綠地。西北部的廊道一,包括昆明湖、昆玉河,紫竹院公園、動物園,玉淵潭;西部的廊道二起點設在植物園;沿中軸線地區的廊道三,包括太平郊野公園,經過東小口森林公園、奧林匹克公園,以及后海、北海等;東部的廊道四,包括清河郊野公園,朝來森林公園、朝陽公園等;廊道五的設計主要為東五環及兩側綠化帶。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室副主任何永表示,大型的通風廊道和下一步將要規劃的微型三級廊道將會給北京中心區帶來更多“新風”。
何永強調,考慮了天空的開闊度,地表的粗糙度,也就是不要鱗次櫛比的房子,不要房子密度過高,盡量形成開闊的空間,同時考慮了風向的夾角不要超過四五十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從北京的情況來看,規劃一級通風廊道并不需要大拆大建,主要是要將已有的走廊維護好,同時進一步完善、細化廊道建設。“治理霧霾也需要自然條件積極配合。北京的這五條通風廊道不能亂建亂搭,有些地方如果阻擋了通風,有些地方的老舊建筑可能還得進行拆除,這是少量的。下一步主要是以管控為主,五個通風廊道上的一些建筑可能不會予以建設。還要有二級廊道和三級廊道予以配合,因為城市里面還是有一些小氣旋,這樣有利于北京市的熱島效應的釋放?!?/p>
據了解,目前在北京一二級通風廊道的規劃設計路線上,確實存在一些高度較高、密度較大的建筑群落,成為空氣流動的瓶頸區。比如說,位于廊道四中的十里河地區擁有大量的批發市場以及臨時建筑,不過這些都有望隨著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工作的推進逐步騰退。通風廊道會給城市帶來哪些效果,中心城通風廊道系統研究團隊通過模型模擬,并在西部廊道的昆玉河地區三個點進行實測顯示,通風廊道對降低局地熱島效應、促進空氣流動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在峰值時效果更加明顯。不過常紀文認為,通風廊道的作用更多只是“外力”,治霾還需內外兼修,如何進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比重,解決北京遠郊地區的燃煤散燒等問題,仍然是治霾的治本之策。城市通風的廊道不管它有沒有,大氣污染物都在那個地方,只是擴散的程度快與慢罷了,大氣污染還得靠治理,不能靠風吹。
可能有人會問了,依靠通風廊道可以吹散霧霾,但是這些霧霾都被吹到哪了呢?會不會影響周邊省市的空氣質量?
對于這個問題,相關專家表示,有關霧霾吹到周邊省份的擔憂大可不必。因為空氣流動帶走的污染物,除了向中心城周邊的開闊地帶去擴散,也將向上空擴散。這些污染物將會是一個逐漸稀釋的過程,因此不會對周邊省份帶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