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出新招 大賣場在上海開始通宵營業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陳璽宇)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家樂福最近有點活躍。在進軍便利店、打造新興零售品牌“easy家樂福”的同時,中國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家樂福大賣場在上海開始通宵營業。
雖然是上海30家家樂福大賣場中面積最小的一家,但因為這家店周圍擁有幾十家連鎖酒店和大型醫院。正好迎合了這些人群的24小時服務需求,通宵營業第三天,顧客數量已經增加到了150位左右,晚10點到早6點,每個小時都有成交。
家樂福出招應對全新市場環境
家樂福最近的種種嘗試,被外界解讀為面對全新市場環境的應對之舉。家樂福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唐嘉年接受采訪時坦承,中國消費市場日新月異,消費者行為模式也正飛速改變,要跟上消費者的變化速度讓他“稍感吃力”。比如,最新財報顯示,家樂福亞洲地區的銷售成績遠不如國際市場亮眼,亞洲地區銷售額同比下跌5%,中國市場銷售額跌幅更達到7.8%。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牛海鵬認為,家樂福的處境,是零售行業外部生態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
牛海鵬:一方面,零售業競爭一直在加劇,一些本土零售商迅速發展,比方說永輝,也有一些外資的企業,比方說大潤發等等;另外一種競爭的力量來自于電商的發展,天貓、京東它們在零售額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肯定會影響傳統零售商的生意。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內因:
趙萍:對于像家樂福這樣的外資零售企業來說,在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它們的優勢十分明顯。大賣場的業態是一種新業態,對消費者來說吸引力比較大;另外,品類比較齊全,可以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的需求。但是,隨著中國零售業快速崛起,這些世界巨頭在中國市場的經營方式并沒有與時俱進,明顯落后于中國本土企業和其他外資企業,這就導致這些外資巨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
傳統零售企業該如何轉型?
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是以大賣場為主業的三大外資零售巨頭,在接連迎來入華20周年后,不約而同受到了電商沖擊、商場經營費用上升和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公開資料顯示,不僅家樂福,實體零售的“關店潮”已在去年開始大面積蔓延,據聯商網統計,2015年主要超市和百貨共關店138家,其中超市是關店的主體,而家樂福關店數甚至超過了開店數。
對于實體零售關店止損、“斷臂自救”的做法,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認為,零售行業經過多年的擴張式發展,一二線城市的市場網點已趨于飽和,國內不少城市的人均營業網點面積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所以零售企業店鋪效益在下降,有的甚至因虧損而難以為繼,因此關店成為市場的一種必然。那么,傳統零售企業該如何轉型?趙萍建議:
趙萍:一些小型業態,特別是便利店成為了很多零售企業的重要選擇。從過去五年各個業態的增長形勢來看,便利店可謂異軍突起。便利店配合電子商務的發展,通過O2O這種模式,使便利店插上了電子商務的翅膀。另外,購物中心這種業態也成為很多零售企業的重要選擇,因為現在的競爭已不是一個企業和一個企業的競爭,而是變成了商圈之間的競爭,購物中心本身就能形成一個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