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階段看來,很難簡單地根據吃不吃狗肉去判斷一個人怎樣,甚至都不能得出愛吃狗肉的人必然不愛狗的結論。愛狗是某些人的選擇,吃狗肉也是某些人的自由,愛狗人士試圖脅迫吃狗肉者可能會引起反彈,吃狗肉者刻意觸犯他人忌諱也不見多有風度。
作者:顏溪日前,央視評論員王志安在個人微博中發出一張午飯吃狗肉的圖片,惹怒眾網友,并引來一系列的惡言攻擊。隨后王志安刪除原微博并發表長微博作出了解釋。吃不吃狗肉,這似乎原本應該只是個人喜好的選擇,但類似討論經過多次發酵之后其實爭議已經不少。
在西方不吃貓狗的傳統習慣,更多是來自家庭以夫妻為核心的小家庭模式的西北歐,因為它們的功能是情感伴侶,而非肉食或役使工具。而中國傳統上家庭是以長輩為核心大家庭模式,這種對貓狗的態度要淡泊得多,自然也不會演化出對貓狗的寵愛。如今越來越多中國人不吃狗肉是生活方式逐漸接近西方,小家庭人口少需要情感伴侶。
狗由于嗅覺和聽覺靈敏,性機警,對人忠誠,所以被訓化成多種種類,廣泛用于看家、打獵、牧羊、偵探等。“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何況去吃與之朝夕相處、傾注了自己深厚感情的寵物狗了。
中國的農民一般是不宰殺自己的看家狗的,除非在災荒之年人們面臨餓死的境地時,才迫不得已宰殺它們。但由于生活的艱辛,特別是常年缺少肉食,當狗病死或老死的時候,人們舍不得把狗的尸體埋掉,而是讓它最后一次為主人服務,它將被洗剝蒸煮,落人人們的胃里。但是,對待動物的態度與對待人的態度并無對應性,不應該認為吃狗肉就是道德敗壞的表現,說出“誰折磨動物,誰就是傷害德意志民族的感情”如此對動物溫情款款的人是希特勒手下干將戈林。
美國人喜歡吃牛排,法國人喜歡吃馬肉,穆斯林不吃豬肉,印度人不喜牛肉,這首先是文化差異的表現,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其他動物與人類的親近度可能不及狗與人類親密,但親密指數是一個很難量化的概念,一個地方的人常常吃的東西,對另一個地方的人來說可能就是禁忌,這首先還是應該視作一種文化的差異,而不是文明的優劣,可能假以時日這種文化溝壑會盡量縮減,但在此之前差別與區分是必須承認的事實。
比如特意發吃豬肉的照片給穆斯林看,發吃牛肉的照片給印度教徒看,都是犯別人的忌諱,都是很不尊重別人的行為。吃狗肉貼照片在惡劣程度和失禮程度上還遠沒有這么嚴重,因為吃狗肉作為一種社會禁忌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承認,但如果加句“有些人心在微微發顫”則屬于挑釁,刻意去觸犯愛狗人士的禁忌遭到批評就屬自找。當然這在中國大陸并不屬于違法行為,頂多也就是屬于對愛狗人士的觸犯和失禮。
中國古代的食狗之風在商周時期于北方中原地區興起后,至戰國秦漢時期逐漸走向高峰,整個社會無論上層貴族,還是下層百姓,都十分喜歡食用狗肉。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遷與佛教的興起,中國的食狗之風開始發生轉移,北方中原地區的食狗之風漸漸衰落,而南方廣大地區的食狗之風則呈現興盛局面。
隋唐以后狗肉的地位急劇下降,在北方中原地區以及其它許多地區,狗肉已不能作為一種菜肴而續登大雅之堂。廣大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中原地區的人們,在對待狗肉的態度上,普通民眾和上層人士之間是十分不同的。在正式的宴飲場合,狗肉菜肴已沒有了生存的余地, “生成的狗肉上不了桌(席)”,這句如今廣泛流行于北方中原地區的俗語,反映出社會上層和正式場合人們是拒食狗肉的。下層普通民眾也只有在非正式的場合才敢品嘗狗肉,以致民間有了“關起門來吃狗肉”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