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民王小姐是某大型國企VIP客戶。上個星期,她收到一條短信息,說是去寧波市一家醫院就診,可以優先安排門診服務。醫院的醫療服務是公共資源,憑什么VIP客戶能享受優先服務?王小姐懷疑這條短信是假的。不過記者調查發現,該大型國企聯合醫院為VIP客戶提供優先服務,確有其事。
市場經營的壓力在驅使著醫院改變觀念,以前是等客戶,現在變成了主動找客戶,這種“VIP服務”的推出,正是一種服務升級下的產物。
很多人總習慣地說“醫療服務是公共資源”,但真相是,只有極少比例的醫療服務才屬于公有資源,現實生活中,因為支付能力的差異,任何時候,生了病的窮人和富人能夠得到的醫療服務總是不同的。沒錯,生命權是平等的。但這種均等化僅僅體現在,每個公民享有的醫療保障是否平等,政府要做的是保障待遇平等,而不是結果平等。
過去流行泛濫的“以藥養醫”模式,因為有壟斷的保駕護航,醫院不需要謀求發展及變化,就可以高枕無憂的得到巨額利潤?,F在,隨著醫改的力度加大,壟斷正在從內部開始被瓦解,公立醫院之間形成了競爭格局,民營醫院也正在虎視眈眈,悄悄的成長及壯大,那些過去從來不求改變的醫院管理者們,現在已經開始為病源而擔心。
新醫改明確提出,公立醫院可以提供特需服務,但比例不得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以前,這10%的“VIP服務”供不應求,早早被訂滿。而今,公立醫院要靠手機短信息來推銷服務。至少說明,“生意”不好做,越來越多的醫院在推行“VIP”,客戶對服務越來越挑剔,對醫療服務要求越來越高。而這,正是“以藥養醫”逐漸被瓦解的過程。
如果掛普通的醫療服務,掛號費3元,但醫生卻開了500多元的營養品,與掛一個“特需服務”,掛號費50元,享受VIP服務,醫生給出很多有用的建議,但一粒藥物也沒開,相信大多數人樂于接受后一種服務模式。(網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