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是升級版的農村,不是縮小版的城市。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要挖掘區域文化,打造特色形象,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經營方式,切實保障農民權益、保護農村風光、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質量。”今年9月10日,國家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來到朱家灣,看到這個原汁原味、鄉土氣息濃厚的美麗鄉村,韓長賦有感而發。在朱家灣,韓長賦部長深入特色鮮明的農家樂,和農民親切交談,仔細了解農家樂經營模式、菜品開發、廚藝提升、食材來源和質量安全以及發展農家樂給農民帶來的實惠。
朱家灣給韓長賦留下了美麗的記憶,韓長賦給朱家灣留下了可親的身影與足跡。朱家灣村二組村民趙明海最近喜上眉梢,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來朱家灣,親自到他的農家樂考察經營情況,走時還留下一張珍貴的照片。怪不得馬上都要立冬了,他農家樂的生意還紅紅火火,暖熱了朱家灣的冬天。今年43歲的趙明海告訴記者,曾經因為家境貧寒,從16歲開始他便走出大山討生活,第一份工作就是給人賣飯。隨后的十幾年間他下過煤礦挖煤,用農用車給工地送過沙子,艱辛地摸爬滾打。2009年,牛背梁景區建設,政府給他們建了移民新村,他們整村搬遷。從布滿蜘蛛網的黑房子里搬出來,趙明海的生活一下子敞亮起來。借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有利環境,他響應政府號召開辦起農家樂,有了自己的小事業。“說句老實話,沒有政府,我們可能辦不好。剛開始辦農家樂,客人一來,一下子就急了,這菜咋做呀。政府了解我們的難處,組織大家去河南參觀美麗鄉村,去廚師學校參加培訓,學做菜,也學倒茶、端菜的禮儀。現在我們就很正規,客人吃了飯我們的飯也非常滿意。”趙明海說,辦農家樂這幾年,他不僅掙了錢,年凈收入十幾萬元以上,而且和許許多多的客人成為了朋友,他店里面的很多好酒、好煙、好茶都是客人送給他。客戶資源不僅僅只是在他家消費讓他受益,還有客人因為敬重他的人品,專門教他獨門的菜品。如今在趙明海的農家樂里熱賣的白蒿麥飯、艾葉米飯都是客人教給他的,僅白蒿麥飯這一項每年就給趙明海帶來上萬塊錢的收入。農家樂開辦的如此成功,趙明海有自己的心得:“客人到我家來,不管吃不吃飯,一定要讓人心情好。看到帶老人來的要出門迎一下,不管有多忙一定要跟每桌客人打招呼。還有就是菜價,人家花著過橋費、油費來我們這,不能跟酒店的價錢一樣,做餐飲是良心活,價格公道口碑好,才能做得長遠,也才能讓我們美麗鄉村的金字招牌更亮。”
如今,和趙明海同一組的42戶搬遷戶,其中有15戶人經營農家樂,其他的經營住宿、農特產品、網吧、商店等。美麗鄉村建設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在朱家灣村,很少有村民再外出務工,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群眾貢獻、群眾受益,樂在其中。
朱家灣里最美的人
自今年6月啟動國家美麗鄉村創建以來,伴隨著朱家灣村如火如荼的經濟建設,“最美朱家灣人、最美院落、最美文化傳承人、最美產業發展人、最美孝敬老人、最美讀書人、最美宣講人、最美休閑農莊人、最美河長、最美微笑服務之星”等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評選活動漸次展開。在朱家灣打造的休閑長廊上,與河岸邊“二十四孝”文化牌交相輝映的,是新立起的“朱家灣村善行義舉榜”。村里每月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孝老愛親、誠實守信、愛崗敬業模范典型5人,宣傳他們的光榮事跡,供廣大村民學習。
今年46歲的胡志娥作為孝老愛親的典范榜上有名。對她的表彰詞這樣寫道:明孝道、知榮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胡志娥同志以孝道為榮,以奉獻為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的高貴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胡志娥的丈夫黃明友告訴記者,“我常年在外面包工程,她在家里既要照顧老人,還要管孫子,帶領兒子、兒媳、女兒經營農家樂的生意,是家里最忙的人。”作為一名兒女,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胡志娥最常對丈夫說的一句話就是“媽辛苦了一輩子,孝敬老人、贍養老人是為人子女最起碼的標準,人人都要有一顆孝敬父母的心。”而作為一名母親,胡志娥為兒女做好示范,誠信經營、勤勞致富。作為最早在朱家灣開起農家樂的人家,她和家人從最初的三間土房奮斗到蓋起小洋樓,胡志娥說:“我們家有個傳統,每年除夕晚上大家吃過飯,都要召開一次家庭會議,每個人把自己的成績總結一下,做的好的做的不好的都拿到桌面上說說,然后每個人給自己制定下一年的目標。這樣一家人勁向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各司其職,互相包容,日子越過越好。”由于孝老愛親的美名遠揚,胡志娥的家庭被評為市縣兩級“最美家庭”,為很多家庭所羨慕、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