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建設別具特色的“竹林關”,市縣相關部門和領導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據竹林關鎮黨委書記張利華介紹,副市長王勇包抓竹林關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多次來竹林關考察,并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縣委書記鄭曉燕親自掛帥,從外出參觀學習到督查工程建設,她從每一個細節上參與指導著竹林關的建設。除此之外,為了加快項目進度,縣上對竹林關美麗鄉村建設任務進行了分解,給相關部門劃分了“責任田”,逐項列出進度表、畫出路線圖。要求各單位派駐工作隊蹲點包抓,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每星期深入督查3次,書記縣長隨時抽查,全力保障項目落地。縣上把美麗鄉村建設列入相關單位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每周書面匯報一次進度,對建設任務進展緩慢的點名通報批評,對未按時完成建設任務的實施問責。目前,各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初顯成效。
“文化鑄魂”增添魅力
竹林關,相傳因元朝時竹林茂盛而得名,也曾是北通秦晉的重要水旱碼頭。這里曾設“丹水邑”“丹水縣”“巡檢司”,是一個具有厚重歷史的地方。這里也曾是紅色文化勝地,徐向前、賀龍領導的紅軍,李先念領導的中原突圍解放軍及上關獨立團多次轉戰此地。因此,這里的美不僅體現在她的外在,還體現在她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上。
今年,自美麗鄉村建設以來,縣鎮特別注重延續村莊原有的文化底蘊。該村正在實施對楊泗廟、城隍廟、花鼓劇院等歷史保護性遺址的修復和重建,加大了對竹林關村歷史傳統、紅色旅游文化的挖掘整理,建設竹林關村特色文化展示館,著力提升美麗鄉村品位。縣上依托竹林關桃花谷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古鎮、桃花公主廟、紅三軍軍部遺址等人文景觀,突出“生態、宜居、秀美”主題,擬推介一批具有陜南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目前已建成了集文化展示、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廣場和游客接待中心,印制旅游文化折頁,編撰出版了《商于古道之竹林關》《竹林關風情》等系列地方叢書,推出旅游歌曲《我的家鄉竹林關》獲得“全國最佳形象歌曲”獎。
為了豐富鄉村群眾的文化生活,縣鎮村積極組織實施農村綜合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文化活動陣地建設,組建了60余人的鄉賢文化隊伍,經常開展花鼓、社火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寓教于樂,深受群眾歡迎。除此之外,縣上還注重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圍繞培育“誠信、睿智、包容、創新”的丹鳳人主流價值觀,組織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評選表彰及道德講堂、“社區大講堂”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行善行義舉“四德榜”制度,精心設置公益廣告和文化墻,建成鄉村文明一條街,大力弘揚文明新風。全村評選出道德模范12人、“五好文明家庭”30戶。結合實際認真制定《鄉規民約》,加強村民自治,安裝視頻監控,構建治安防控體系,全村和諧穩定,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該村先后獲得我市首批“秦嶺美麗鄉村”“休閑農業示范村”及“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等稱號。
“生活一天豐富多彩的,比城里人還舒服。呼吸著新鮮空氣,閑了在河堤上轉悠,或者在廣場上和一群老太太聊天,欣賞著自家門前的美景,幸福得很呢。”75歲的老人白雙梅笑著說道。
產業富民實現“華麗轉身”
31歲的邢波是土生土長的竹林關村人,前些年一直在外地打工,自從今年村里建設美麗鄉村起,他就有了開農家樂的想法。“桃花谷景區今年已經名氣在外,吸引了很多游客,更何況竹林關村現在這么美,肯定有更多的人過來游玩。”邢波說。做足了準備,今年農歷六月初八,邢波的農家樂正式營業。聰明能干的年輕人將農家樂的地點選在了桃花谷景區入口處,地理位置方便,客源也不愁。如今,已到了寒冬,但邢波的生意依然很好。“往年這個時候農家樂基本上都是關門大吉,今年因為建設了美麗鄉村,到這個時候游客仍然來的很多,所以生意一直不錯。”邢波說。目前,在竹林關村已經形成了農家樂集群,日接待能力可達3000余人。由于水旱碼頭的興盛和商貿的繁榮,南北飲食文化在這里交融,樸實好客的竹林人把“八大碗”“十三花”等傳統菜肴演繹得淋漓盡致,特別石槽溝燒酒、丹江小魚、竹林三絲、紅薯涼粉、粉餅炒臘肉、紅薯丸子等農家美食,可以讓都市人真切地感受到鄉里的美。“賞桃花美景,品鄉村美味,住農家山莊,聽竹林濤聲”,無疑是忙碌之余的一種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