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退役軍人方勇猝死在珠海半程馬拉松終點前的消息,引發軒然大波。一個性格陽光,體格健壯,跑步經驗豐富的跑者,怎么會在半程馬拉松賽上猝死?而回顧2014全年,3起在半程馬拉松猝死案例,全部是20-30歲的年輕人。醫學專家認為,“半馬”距離減半,但健康風險并不會減半。同樣在珠海參加了比賽的長跑名將孫英杰稱,持續的訓練,良好的跑步心態,是規避風險的途徑。跑友則呼吁國內馬拉松賽,借鑒多年零猝死的東京馬拉松經驗,引入自動心臟除顫設備。
危險案例
倒在極點線上都是年輕人
方勇猝死引發廣泛關注,和他退役軍人的背景有關。用網友的話說,他不是路跑菜鳥啊。但歷數2014年3項半程馬拉松賽猝死事件,全是20-30歲,并不乏經驗的跑者。而同樣參加了珠海半馬的孫英杰透露,在出發時她注意到,在起點處就開始全速狂奔的,全是年輕人。
這次珠海半馬,孫英杰帶著她訓練營的10個學員出戰,全部完賽。孫英杰說,因為參加比賽的人特別多,途中她并沒有看見方勇倒地的一幕。她的體驗是,珠海的賽道很平坦,天氣也很好,沿途補水、醫療設施都很完善。但她印象最深的,是出發的一刻。“出發時大家瘋了一樣往前沖刺啊。這次我是陪著學員慢慢跑,所以沒有奔著好成績去沖。”她說。
今年3起半馬途中猝死事件,主角都是年輕人,孫英杰認為,相比年齡大的跑者,年輕跑者心態不穩,訓練不扎實,所以更容易出問題。“首先年紀大的人自我保護心態強,難受了就歇歇;其次年紀大的人,跑比賽追求的是過程,年輕人追求一個結果和成績。他認為自己20多歲就要爭取名次,刷pb(個人最好成績),這是不健康的。”
孫英杰說,她雖然沒有在比賽中途看到過猝死事件,但身邊有熟人也在跑馬拉松途中猝死。“很有經驗的跑者,也挑戰過百公里。記得他是在20公里徒步后參加了一站馬拉松賽,結果發生了意外。我們也是一起比賽過的。現在想想可能是身體心臟本身存在毛病,再加上大運動量,強度過高。雖然他們身體很好,但有些隱患自己也不清楚。”
2014年中國大陸舉辦38場馬拉松賽,發生4起馬拉松猝死事件。放眼世界,這一死亡率不算高,也不算低。研究顯示,類似的猝死是馬拉松無法回避的世界性難題。
數據顯示,世界范圍內馬拉松比賽的死亡率是1/50000;倫敦馬拉松27年來有71萬人完賽,死亡率為1/89000,8人死于心臟病。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副教授菲瑪及其團隊從2000年到2009年的研究表明,28人在美國舉行的馬拉松比賽中或賽后24小時內死亡,絕大多數是男選手。
菲瑪結論認為,“在跑馬拉松時的死亡極易引起大家的關注,但是這并不常見,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 盡管死亡率低,但世界上主要馬拉松賽幾乎每年都有噩耗傳來。用業內人士話說,如何避免馬拉松的運動傷害甚至死亡,“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文/本報記者 褚鵬
專業說法
“半馬并非難度減半”
許多人以為,半程馬拉松應該比全程馬拉松危險系數低。而專業人士和著名跑者則表示,這是一個很危險的認識誤區。中國著名耐力跑達人陳盆濱表示,其實目前中國馬拉松賽事的醫療保障做得還算不錯。“最重要的,是參賽選手自己得建立足夠的安全意識。”
“我教育學員,要和全馬一樣,注意每一公里的體能分配,注意自己的運動能力,心臟的能力是不是夠了。”孫英杰坦言,有些業余跑者,膽子比他們練專業的都大。“我們經受過訓練,知道人的極限在哪里,知道身體什么樣的狀況就要慎重了。相反很多年輕跑者有些輕視馬拉松。”
陳盆濱說見過很多愛好者盲目地追求速度和名次,也有的是為了在朋友中炫耀,他覺得這些人都沒有真正領會馬拉松精髓。“我認為業余愛好者出意外的最大原因就是太追求速度,跑慢一點,馬拉松還是很安全的。”陳盆濱說。
至于普通人在比賽中該怎么區別何時堅持和何時必須放棄,陳盆濱說:“一般極點就是指乳酸堆積后出現的疲勞感,這是正常的反應,堅持下去可以度過極點。但一旦出現胸悶、心悸、出虛汗甚至有嘔吐癥狀,就不應該堅持,必須立即停止。”文/本報記者 褚鵬
現場回放
退役軍人在終點前1公里倒下
珠海半馬官方網站昨天稱,比賽過程中,一名30歲的男性在距其出發點約20.2公里處突然倒地。3分鐘內,醫務人員乘坐救護車趕到,但在現場對其檢查時,就發現他已神志不清,呼之不應,雙側瞳孔散大。在對其進行心肺復蘇后,立即將他送至就近的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進一步搶救,4個多小時后,他不幸死亡。
當天上午10時許,方勇被人發現倒地。參賽者安仔稱,事發地在最后一個T字路口前,“估計距離終點1公里吧,我看到情況不妙,大喊附近的警察過來,30秒內有5個人過來,其中有個人幫他按嘴,兩個妹子幫助提醒后面跑者繞道,1分鐘后來了約4名警察。醫療站距離出事地方400米,3分鐘后我就重回跑道,大概跑了4分鐘,就聽到警車的警報聲。”
據了解,方勇身體一向很好,熱愛戶外運動。近兩年還參加過香港兩天兩夜的徒步營,正常的運動量對他來說很輕松,每次運動完他也會在微信微博里秀出成績。11月14日,他還以33小時45分的成績完成了香港毅行者百公里徒步,為香港樂施會籌款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扶貧項目。沒想到會在半程馬拉松出意外。對于他突然離世,他的親友均難以接受。文/本報記者 褚鵬
救治要點
心臟驟停有黃金搶救時間
方勇發生意外后,接手搶救的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急診科王主任稱,對于心臟驟停,只有4-6分鐘的搶救時間,而且即使立即進行搶救也只有40%的成功率。對此孫英杰表示,她已在自己的訓練營推廣搶救知識。跑友們也在分享東京馬拉松通過設備實現零猝死率的經驗。
孫英杰介紹,她在訓練課中,增加了對教練員和學員的急救培訓課。“因為我們就在跑步陣營中。如果出現意外,我們就一定要知道怎么去救人。”她表示,她會讓學員牢記幾個關鍵要素。“第一時間就要知道,去做什么,怎么判斷。比如黃金搶救時間,是倒下3分鐘內。比如判斷癥狀,跑者有時是上不來氣,心跳太快,怎么幫助他們緩解快速呼吸,包括怎么按壓胸部,都需要專業知識的積累。”
國際田聯官方統計的全球達標賽事中,東京馬拉松最搶眼,從2007年創辦至今零死亡。東京馬拉松醫療救護總指揮田中秀治教授透露,秘訣是對CPR(心肺復蘇)與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的及時使用。
東京馬拉松組委會發現,幾乎90%以上的長跑猝死者都是心臟出問題。即心室異常顫動后,心臟會短暫地停止跳動、停止供氧,而人類的大腦只貯藏了大約10秒的氧氣。如果不能及時除顫,每晚1分鐘,存活幾率便降低7%至10%。如果10分鐘后還得不到有效救治,生還希望渺茫。
為此組委會配備了66臺AED設備,15個救護站,42名醫生,70名護士,420名專業救護成員。醫療志愿者確保能在2分鐘內實施急救。一部分體外除顫器還被安放在跟跑的自行車隊上,保證黃金時間內消除患者的心室顫動。此外還有幾十名急救醫生選手。他們根據不同配速混雜在龐大的人流中跟著跑,為的是一有意外即能隨時救助。事實上,在機場、地鐵站等公共場所,也能常常看到這個如筆記本大小的盒子隨處配備,以便對突發心臟病人進行第一時間自動除顫。可以說,東京馬拉松的安全,得益于日本發達的公共衛生體系。
文/本報記者 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