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天津要辦首屆業余排球聯賽,有的老球迷激動得灑下熱淚,感嘆“終于找到了組織”;為了參加比賽,有的隊伍自己花一百多元的打車費跨區參賽;有些參賽隊員因為要參加女排亞錦賽的服務工作需要調整賽程,對手則毫無怨言地耐心等待。
“我覺得在這里沒有什么錦標主義,就像一個大家庭的感覺。大家對待比賽也很認真,可是更看重的是打排球、交朋友。要是專業的比賽,對手不來就是棄權,不戰而勝高興還來不及。但是,在我們這里,大家覺得不打比賽才是虧了,對于賽程的調整都特別理解和配合。”
探路者行動派
從追逐競技體育的巔峰轉向服務草根、服務大眾,從行政色彩濃厚的體育官員到去行政化的協會式運作,李珊毫不諱言自己是個愛“吃螃蟹”的探路者和行動派。
盡管經費緊張,李珊還是聘請專業團隊精心制作了天津排協的宣傳片;李珊的團隊為天津市首屆業余排球聯賽開發了特許商品紀念球,賣得很不錯;短短幾個月時間,天津排協已發展了數百名個人會員,李珊還參與了協會LOGO、“球迷護照”的設計制作……
“原來當運動員時就有很多想法,到國外參賽時也看到人家一些不錯的做法。現在有了這樣一個舞臺,終于可以自己做主把這些想法變成現實,”李珊說。
在李珊看來,球迷和會員是排球運動發展的塔基。滿足他們的需求、為他們做好服務、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排球項目自然就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以前沒有人為他們服務,今后我們一定要把他們服務好。”
把排球變成生活方式
在舉辦首屆業余聯賽的過程中,李珊也看到了更多的需求和機會,腦洞大開。比如,有外地球隊咨詢參賽事宜,將來聯賽能否接納京、冀球隊?聯賽的發展帶動了球隊對教練、場地、約戰的需求,天津排協如何搭建滿足這些需求的平臺?李珊還在籌劃為前六名球隊準備的“排球之夜”大PARTY,冠亞軍決賽期間的小型國際邀請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