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好不容易沖超成功的重慶力帆要退出明年的中超聯賽成為了各家媒體關注的焦點,同時又從沈陽傳出了中澤俱樂部要退出中甲聯賽的消息,對廣大球迷來說無疑是個大“冷門”。
因為就在上月有媒體預計明年中超的“5億俱樂部”將達6家:廣州恒大、北京國安、山東魯能、廣州富力、上海上港和上海綠地,中超似乎正處于空前的繁榮中。但細細品味,這一冷一熱中傳遞出強烈信號:金元足球,恐已走到盡頭。
瘋狂投入收支失衡
長期賠本賺吆喝難以支撐
據新華社報道,《中超聯賽商業價值報告》顯示,2014年中超公司的整體收入突破4億元大關,上座率名列亞洲第一,成為中國職業化以來最紅火的一個賽季。不過看看幾個數據,也許能夠覺察到端倪:2014年中超賽事版權的收入僅由去年的3600萬元漲至今年的3866萬元,門票收入由去年的3.3億元降至今年的1.2億元,而中超球員的薪資總額達到17.81億元,連續4年的漲幅都在20%以上。2014年,雖然有廣州恒大、貴州人和、上海上港、上海申鑫、廣州富力5家具樂部盈利,如果考慮到此前的投入,絕大多數俱樂部仍然虧損。
近年來在恒大、魯能、國安等少數豪門的大手筆下,大牌外援外教登陸中超,比賽更精彩好看。然而,與火爆的球市相比,轉播、門票等俱樂部主要收入來源仍沒有多大改觀,中超的廣告效應也很難評估,反倒導致球員身價猛漲。投入產出不對等、造血能力不足,中小俱樂部生存空間更加逼仄。河南建業投入2億元才勉強保級,精明的尹明善不得不掂量一下值不值。
對于尹明善來說,從2000年花6800萬元從前衛寰島手中接過重慶足球隊后,再到經歷2004年以5000萬元從云南紅塔手中買殼參加中超,連年投入,除了廣告效應,換來的實實在在資產,也只有一塊洋河基地,不過因為洋河基地的地皮只能用做體育相關產業的發展,所以實際上很難給尹明善創收,如今那里已經成了力帆集團自己的汽車駕駛學校基地。繼續搞足球,繼續燒錢,實在是吃不消啊。
廣告足球難以造血
邊際效應衰減終有一天收手
在商言商,我們不能責怪企業家的“勢利”,十多年的賠本嫌吆喝總有個盡頭,哪個商人也不愿意讓足球掏個空。說白了,絕大部分企業家投資足球,并不是因為足球能為他們帶來多大的利潤,更多的是看中了他們投資這些項目的廣告效應。
許家印的恒大投資女排可以說是最經典的案例了。在投資女排前,廣東以外有多少人知道恒大,知道許家印?但他通過砸大錢請郎平,請國內外著名球員,打造出一支在國內所向披靡的恒大女排,幾乎在一夜間讓許家印和恒大在全國家喻戶曉。有人說,許家印為女排投入了近億人民幣,一個營業額上千億的企業,你花一億廣告能達到這效果嗎?許家印無疑是精明的。
然而,五年后,許家印就與女排再見了。據了解,許家印有著濃厚的女排情結,大學 時期女排拿到世界冠軍,他把掃帚點燃當火把,在校園狂跑三圈高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他愛排球遠甚于愛足球。然而,恒大不是慈善機構,女排不賺錢、不再能賺取眼球;上不討領導喜歡、下沒有民眾吆喝,就算免費派發球票體育館都坐不滿,索性忍痛割愛放手,不失為明智之舉。
許家印投資足球與投資排球的目的是一樣的。從2000年前后開始,足球成為了眾多民營企業一舉打響名氣、開拓全國市場的營銷利器:四川全興、青島啤酒、綿陽豐谷、云南紅塔、成都五牛、廈門藍獅、武漢紅金龍構成了中國足球的“煙酒時代”,而十余年后的中超聯賽,煙酒企業變成了房地產商。
但是,當足球廣告效應的邊際效用日益衰減,而投資人主營產業出現資金鏈危機時,對于幾乎沒有任何造血能力、卻要大量輸血的球隊,賤賣就成了通用的做法。因此,很多人提出,恒大女排的今天,會不會是恒大足球的明天?我說,什么都有可能。
瘋狂總會付出代價
擠破中國足球的泡沫并非壞事
2012年,賦閑在家兩年后的意大利名帥64歲的里皮終于接受了來自中國的執教邀請,搭乘中國老板的私人飛機來到廣州之后,他得到了這樣一些禮物:珠江畔的望江獨棟別墅,私人游艇,以及據說達到1000萬歐元的年薪。
用同樣的手段,許家印把孔卡、穆里奇、埃爾克森等世界足球響當當的球星招至麾下,年薪都在數百萬歐元;把當年半數左右的國腳都收羅到了門下,年薪都在數百萬元人民幣。憑此,中國足球進入“恒大時代”。于是乎,不甘心居人之下的山東魯能、北京國安、廣州富力相繼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3億俱樂部”、“4億俱樂部”、“5億俱樂部”相繼出現,球員的身份與薪水扶搖直上。
江蘇舜天近年的投入在二三億人民幣之巨,但在中超只能算是一支平民球隊,憑著多年來梯隊建設的極度重視和成功引援,出人意料地成為了中國足球的“國腳大戶”,在最新一期的國家隊中有6人之多,而且有4人是主力。這一方面說明了舜天的遠見與成功,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說是中國足球的悲哀——青訓體育最扎實,人才儲備最充分、曾經傲視中國足壇十年的大連足球在“金元”的炮戰中轟然倒下,退出中超;而曾經是中國足球貧瘠之地的江蘇,反而成了中國國腳的“大戶”。上賽季結束,舜天的國腳和青年才俊就被國內眾多豪門所關注,有傳言:吳曦和孫可的身價已經達5000至6000萬元人民幣。這是什么概念?在西甲勁旅皇家社會身價排第四位的魯本帕爾多才600萬歐元。這不是泡沫是什么?
上賽季,河南建業花了2億才在最后時刻保級成功,在巨大的泡沫下,中國足球越來越成為了金錢的奴隸。沒錢,你足球基礎再好也白搭,遼寧足球人才最豐富,可遼足卻永遠在生死線上掙扎,這樣的中國足球哪來生命力?
職業足球需要耐心
無人種樹荒野永遠成不了森林
如今的中超讓很多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日本的J聯賽。當時,剛剛開始職業化進程的日本聯賽也曾引進濟科、斯基拉奇等過氣巨星拉動球市。但著名足球評論員顏強指出,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俱樂部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了青少年教練隊伍的建設中,“他們會在各個梯隊聘請巴西隊教練,復制他們的足球文化”。每年J聯賽聯盟還會拿出錢來進行球場建設,最新的計劃是,要用5億日元給全國的小學、幼兒園鋪建綠色草坪。與之相關的一組數據是:日本人口僅占中國的十分之一,但12歲以下的注冊球員達到36萬。在中國,這一數字僅有不到一萬人。
職業化并不僅僅是花錢砸出個光鮮的球隊,還需要有過硬的場館設施,有一流的科研人才,有務實的后勤保障團隊,有各個年齡段的隊伍儲備,有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和俱樂部文化,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建構的系統工程。但是,國內足球,以及籃排球的職業化環境短視而浮躁,追求短期回報,沒有多少人愿意長期默默無聞的耕耘。
孩子連踢球的地方都沒有,中國足球能上去嗎?再看看我們的中超球隊,土豪們一個個在比錢買外援搶內援,有多少人在踏踏實實培養人?都不想種樹就想有森林,那不是白日做夢?
足球,尤其是職業足球,需要錢,需要大錢。但錢應該花在該花的地方,花在基礎的地方。搶著砸錢的足球沒有出路,已到盡頭,中國足球該是夢醒時分了!(朱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