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縣實施“三百四千”工程奮力趕超行動系列報道之四
本報記者 王孝竹
近日,記者走進洛南縣古城鎮中聯村,集中連片的溫室大棚格外耀眼,在陽光照射下發出銀白色的光芒,遠遠望去十分壯觀。
據了解,這一座座大棚是洛南縣寧農瓜果菜專業合作社的產業示范園。走近棚內,綠意盎然、蔬果飄香,數十名村民正在采摘香瓜、圣女果。
“我們選擇的種植品種,必須適應市場,保證品質。”合作社負責人李江洪介紹,去年10月,寧農瓜果與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簽訂協議,由院方為合作社提供栽種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導。今年4月,小西瓜種植過程中出現裂果現象,合作社及時與專家進行溝通,經過檢測,確定是溫差太大所致。在專家的指導下,合作社及時調節大棚溫度,控制水肥比例及時止損。
“實驗室里好東西多,而技術轉化卻有一定風險,我們可以幫助院方把科研新品種從實驗室搬到田地里。”李江洪說,合作社將部分土地作為實踐平臺,讓技術人員帶著高精設備走到田間,進行品種改進,土壤分析,開展病蟲害防治,發展瓜果蔬菜無土栽培。同時對高校實驗室新品種進行試種,促進高校技術成果轉換,還能爭取新品種優先代理權。這種合作共贏的模式也成為寧農瓜果不斷前進的動力。
引領行業發展,帶動人才提升,這是創新創業人才不斷發展的目標,也是全市創新創業人才行動的方向。今年以來,洛南縣圍繞人才創新創業重點任務,按照以項目為抓手、以平臺為載體、以團隊為核心,主動與市上對接,逐領域開展人才底數摸排,建立各類人才數據庫,加大對確定的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和項目支持,積極搭建人才創新創業平臺,持續激發洛南縣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動力源,助力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在洛南縣環亞源生態島,圍繞銅產業鏈建立起的科創孵化基地,為入駐企業提供了科技支撐,推動產業鏈與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將科研創新成果和企業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及市場需求無縫銜接,才能走出一條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產業創新之路。”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總經理助理劉佳怡說。在平臺支撐下,一期環亞源銅業項目建設初期公司就與西北礦業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框架,聯合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商洛學院等高校100多名資深專家及科研團隊為科研核心,致力于走“產、學、研”資源技術開發之路,并組建了一支以汪友元總工程師為首,程亮、焦滿岱、付國秀、郭艷華、韓曉龍等為成員的研發團隊,專門進行課題研究、攻克技術難題,并加快公司發明專利、實用性專利的創新成果轉化,將科研成果直接就地轉化到實際生產中,顯著解決了科研成果與企業生產“兩張皮”的現象。
截至目前,洛南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共向國家專利局申報受理了74項專利,其中50項實用型專利、24項發明專利,并全面服務于入園企業的技術升級與發展,先后引進聘用技術型人才36人,其中正高級工程師6人、高級工程師20人、碩士研究生4人、中級職稱技工6人,培養企業發展的骨干力量,不斷為企業持續、高效發展輸送新鮮血液,增加企業抗風險能力和穩健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