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張希鋒) "在外漂泊那么多年,老人孩子照顧不上,一年到頭也掙不下多少錢,現在政府給了我們這次難得的在家門口創業的機會,我一定好好珍惜,干出點名堂!"從外地返鄉的農民工陳莉激動的說,自從她入住亞迪服務中心商州創業園區經營"張軍搟面皮"以來,每天收入比在外打工強多了!像她這樣政府三年內不收任何費用,并減免相關稅費,大力扶持創業的,在該園區內有30多戶,安置帶動就業450余人。截至6月底,商州區共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08人,勞動力轉移88781人,創經濟收入的4.5億元。
商州區創新就業培訓、優質服務、勞務輸出、民生社會保障、勞動維權五大機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高效、便捷的勞動保障服務。通過把培訓班直接開辦到鄉鎮、社區和村(組),提供上門送崗、即時服務、承諾服務、結對幫扶等援助,擴大小額貸款創業扶持范圍,建設創業園區,實現居民醫保待遇結算、審核、報銷高效及時支付,實現"無盲區"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大幅提升就業力。半年來,全區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878人,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315人,發放崗位、社保補貼1529人658.95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以內。
同時,該區通過轉變創新,不斷做大勞務轉移"蛋糕"。大力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人人技能工程",以數控加工制造、計算機、汽車駕駛等專業為重點,堅持集中培訓與訂單培訓、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技能培訓與創業培訓、理論培訓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全面加強勞務技能培訓,實現勞務輸出由體力型轉移向技能型轉移轉變。目前,區上已在西安、新疆等地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建立了16個勞務輸出工作站,區Ⅰ級人力資源市場建成投入使用并實現五級聯網,建成了4個勞動力轉移中介機構,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實現了大批量、成建制地向外輸出勞動力,由分散型轉移向組織化轉移轉變。區上還依托引進的延長集團商州氟硅產業園、比亞迪、華潤萬家等一大批知名企業,以及城區迅速發展的建筑安裝、廣告裝修、餐飲住宿等行業,為本地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地就業崗位;組建了全市首家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促進農民就地轉變為產業工人;在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大量使用本地勞動力,實現由單一的域外轉移向內外轉移并舉轉變。利用農民工返鄉創業熱,為他們及時優先提供小額創業貸款,鼓勵創辦經濟實體,實現創業就業和帶動就業雙贏,由輸出轉移型向創業轉移型轉變。今年前半年,全區勞務輸出79697人,就地就近轉移9084人,有組織輸出46120人,創經濟收入占年度計劃的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