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幫襯親如一家
這些湖北人總結道,我們湖北人做生意都比較活,不像商洛人一是一二是二的沒有商量的余地。一商戶談到,小百貨講究的是薄利多銷,雙方商談價錢,一來二去,覺得能賺點錢就賣了,不會死扛著不賣。另外在進貨時,他們會根據各個地域情況給商戶推薦產品,有的產品銷不出去,他們就給商戶退貨。這樣一來,商戶覺得他們熱情,又好說話,就喜歡和他們打交道了。
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互相進行價格戰。商戶劉漢雄介紹,雖然同在一個市場,經營的項目互相交叉,但各有各的經營渠道和主打商品,從不互相“打價”,同一件商品,在這家是這個價,到那家也是一個價。在同一個商城里大家都做生意,你有你的固定客戶,他也有他的定點客源。盡管這個批發市場里90%的商鋪都是湖北人在經營,但他們各有各的門道,各有各做生意的技巧,他們之間從來沒有因為做生意發生過摩擦。“大家都出來混,做生意也有做生意的規矩,好幾個老鄉都知道我的固定客源,我也知道他們一些固定客戶,但誰都不會打誰的主意,各人都有各人一塊自留地,誰都不會去占他家的地畔子!”劉漢雄老板笑著解釋。
同時,如果自家沒貨,從鄉黨店鋪里調貨也是常有的事。采訪當日,一湖北鄉黨就來到夏義平店中調走了兩箱貨物。儂言軟語的方言,聊的格外熱鬧,看著記者一臉茫然,夏義平解釋了情況,并笑著說,他們整天在一個院里生活,彼此之間就像親人一樣,大家都互相幫襯著賺錢,經常這樣做。她還介紹,他們湖北人比較重視節日,每到農歷八月十五他們都會給自己放半天假,鄉親們聚在一起上二龍山玩或是在一家做飯吃,男人們喝酒,女人們聊家常,一起回憶在老家的日子,那種場面格外溫馨。如果外縣的鄉黨有事,他們就會組織一大幫鄉黨,到山陽、柞水等地行禮,順便帶著家人逛一逛。
另外,每年春節總有幾家鄉黨不回家過年,這個時候,他們就輪流著在各家過年,今天這家,明天那家,做點腌魚、腌肉,再做一大桌蒸菜,把一個個在異鄉的冷冷清清的年過得熱熱鬧鬧。到了初五六,到回家過年的鄉黨回商洛的日子,她們就提前與鄉黨聯系,做好飯菜等他們,讓鄉黨來了有口熱飯吃。

夏義平就在這個露天廚房做了十幾年的飯
安家落戶在商洛
“我兒子是從這個市場里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作為湖北人,我們臉上都感到無比榮光。”夏義平笑著說,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的確,身處這么一個熙熙攘攘的市場,能夠靜下心來學習考上一所好大學并能夠通過考試成為一名公務員著實不易。因此,他成了這個市場里湖北人的驕傲。
談起兒子,夏義平驕傲里夾雜著些許辛酸。她說,因為從小就看到我和他爸在店里忙來忙去特別辛苦,兒子就特別懂事,每天放學回家就趴在小板凳上寫作業,然后就和院里的孩子一塊玩,從小到大,孩子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的。包括兒子考公務員前兩天,還在店里幫忙下貨,讓她沒想到的是,孩子居然考上了,真是給大人爭了一口氣啊!
現在,夏義平的兒子成了這個院子的驕傲,也成為鄉黨們孩子學習的楷模。據一位湖北鄉黨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初在這里做生意的鄉黨感覺這里能掙錢,市場環境好,民風也好,便通過來一個帶一兩個,慢慢的就陸續來了70多戶,基本上都是舉家遷徙過來,后來,為了孩子上學方便,現在大多數都在商洛落了戶。現在在這個院里上學的湖北孩子也有幾十個,他們也都是父母吃苦受累的動力和源泉。史國祥家里有兩個孩子,現在老大已經成了一名大學生,老二還在上高中,每年巨大的花銷讓他們一家更為辛苦,但談起孩子的事,他總是笑逐言開,他滿臉期盼地說,只要孩子能像夏家一樣,在商洛考個公務員,我就心滿意足了。另一位湖北小老板接過他的話,我們大人背井離鄉的到這里,就是為了賺錢,有好的生活,只要孩子能好好學習,有出息,這比讓我們每年賺幾百萬還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