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其文正在對壞掉的油泵進行維修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通訊員 王維 記者 肖云)他,陽光帥氣,在柞水縣下梁鎮經營著一家油泵維修店,一年收入超過10萬元??恐@門技術,他養活了自己,還供弟弟上了大學,成為很多同齡青年羨慕的對象。但就在十幾年前,還是孩子的他經歷了別人難以想像的悲歡離合,在11歲時就成了一名孤兒,跟著爺爺,他一路跌跌撞撞,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父母雙亡成孤兒
他叫馮其文,今年26歲,出生于柞水縣鳳鎮龍潭村一個農民家庭,9歲時,父親去世,11歲時,母親又意外死亡,他和弟弟一下子變成了孤兒。在親戚的商議下,馮其文跟隨了67歲的爺爺,年幼的弟弟則由嬸嬸帶去撫養。
不幸的童年,讓馮其文過早的品嘗了生活的艱辛。那時,他和爺爺住在半山上兩間破爛不堪的土房里,靠種地和賣豬娃兒換取一些生活費用。還在上小學時,他就學會了做家務、干農活,每天下午放學后,馮其文就匆匆趕回家里打豬草,喂完豬,就開始挑水做飯。那時吃的是河水,要走二三里的山間小路,瘦弱的他挑著一擔水,晃晃悠悠往家里走,走一路灑一路,到家時一桶水就變成了半桶。一年后,長了個子的馮其文也把能擔10斤水的桶換成了25斤。
12歲那年,馮其文升了初中,學校離家十幾里,每周都要一個人走回去。不久后,馮其文和爺爺住的老屋因年久失修垮掉了,爺爺只好向鄉鄰借了3000塊錢,在山腳下的河道里買了兩間勉強不透風的石板房。欠了債的日子更難熬,為了幫爺爺分擔壓力,馮其文忍痛走出了校園,他心里有一個想法,就是掙錢幫爺爺還債。
年齡最小的拾棉工
回家后不久,馮其文就聽說鎮上組織人去新疆拾棉花,13歲的他央求表哥幫他報了名。就這樣,跟著30多號人坐了2天2夜的火車,趕到2000公里外的新疆石河子農場拾棉花。當時火車上特別擠,根本找不到座位,實在站不住了,馮其文就學那些大人,找一張報紙鋪在床位底下睡。
“第一次出遠門,心里還是有些害怕。”馮其文說,到了農場之后,他才發現所有拾棉工里就數自己年齡最小。新疆溫差大,早晚冷,中午曬,為了多拾些棉花,早上天還沒亮,馮其文就起床下地了,直到晚上11點多才能睡覺。每次放工時,都要把撿拾的棉花搬去計重,裝滿棉花的袋子足有150斤重,1米多高,壓得他氣都喘不過來,有時,看他實在拿不動,表哥就會幫他扛走。近兩個月的拾棉生活,讓馮其文變得又黑又瘦,也讓他掙了1300元錢,除去路費花銷,剩下的800多元錢拿去還了房債。此后,馮其文只身一人去過山西、陜北等地。他在建筑工地上拉過叉車,在高速路上修過護坡,挑過沙灰。其中,還被騙去了洛川一家黑磚窯打工,干了幾天后發現不對勁,于是半夜逃出來,走了幾十里路才坐上了回家的車。
學習油泵維修技術
一年多的打工生涯讓馮其文明白,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只是到處跑著打工,根本攢不下什么錢。這時,在西安做汽車配件生意的表姐告訴他,修油泵這個行業挺賺錢的,一般的柴油機械用的都是油泵,按照行規,兩到三年就要校正一次,只要入了行,就不怕沒生意做。
隨后,表姐就在西安一家進口油泵維修站點幫馮其文聯系了一個學徒的活。最初,馮其文只能干一些拆裝、清洗油泵之類簡單的活,當別的學徒偷懶休息的時候,他不嫌臟和累,總是搶著干活,在師傅調試機器的時候,他主動幫忙打下手,在旁邊偷偷地記錄下油泵的型號、校油泵過程中的油量等數據。當時,店里維修的都是進口的油泵,使用說明和技術指標都是英文或德文,看不懂的時候,他就將型號、氣壓、轉速、油量等這些標識死記下來,下班后再翻書對照、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