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記者 李亮 謝非

田福財老人穿上軍裝后立即精神抖擻
田福財老人就那樣靜靜地坐著,只是在說話者靠近他耳旁時似懂非懂地點一下頭,然后“嗯”一聲算作回應。今年剛做過顱腦手術的他,身體狀況不如往年,聽力下降,語言表達能力更是不如以前,很長時間都說不出幾個字。老人的孩子講,即就是老人身體健康時,也很少提及年輕時奮戰沙場的經歷,他一輩子話很少,為人低調,只是默默地為共產黨的事業奮斗著,在老人心里,那是他的戰友用獻血和生命換來的。
14歲參加抗日游擊隊
田福財老人今年91歲,出生于山西省沁源縣。沁源縣地處太岳山東麓、長治市西北部,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太岳抗日根據地的腹心,是太岳區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據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報》題為《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載:“抗戰以來六年半的時間中,敵后軍民以自己的血肉頭顱,寫出了可歌可泣的英勇史詩。在這無數的史詩中間,晉東南太岳區沁源縣八萬軍民的對敵斗爭,也放出萬丈光芒的異彩。”沁源人民在敵人的圍困戰中,表現出了超強的勇敢和智慧。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讓田福財老人自豪的故鄉,卻有著讓他一輩子難以忘記的痛苦回憶。在日軍第一次掃蕩沁源時,田福財的親人就剩下了哥哥和父母,而第二次掃蕩時,他最愛的親人全被殺光了,只剩下了年幼的他。那一年他14歲,在他幼小的腦子里,充滿的都是家仇國恨,他恨日本人,是他們毀了他的全家。
1939年冬天,年輕的田福財參加了抗日游擊隊,這段經歷,他向自己的孩子簡單提過。那時因為年齡小,他在游擊隊里當通訊員。游擊隊一般是晚上行軍,行軍時他要扛起旗幟走在最前邊。因此,他 也能接觸到一些大隊與中隊的負責人,增長不少見識。游擊隊除了宣傳抗日,協助臨時政府建立組織,擴大自身隊伍外,還承擔著保衛、通訊聯絡及各種勤務活動。剛開始他們的隊伍很小,人數也只有一百多人,后來慢慢地發展壯大,幾乎村村都有了游擊隊員。
參加過百團大戰
1940年9月,老人參加了八路軍,被編入五十九團特務連,依舊擔任通訊員。抗日戰爭時期的五十九團,是根據“黎城會議”的精神,在中共太岳區黨委建立之后,對太岳區的武裝建設,主要進行了兩個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對正規部隊八路軍第三八六旅和決死第一縱隊進行了整編,而五十九團就屬于決死第一縱隊,屬八路軍總部領導,薄一波為司令員兼政委。
老人被編入五十九團后,參加了歷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雖然關于這段詳細的經歷老人很少提起過,但根據其子女提供的相關資料和老人平日里斷斷續續的講述,可以了解到1940年8月,八路軍總部發起百團大戰,五十九團在同蒲路進行破擊作戰。從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五十九團在霍縣、洪洞堅持破襲,連續殲敵。百團大戰后,日本侵略者對根據地實行了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為了粉碎日軍的報復掃蕩,第三八六旅和決死第一縱隊在王新亭指揮下,領導機關與主力部隊分別組成兩個支隊,以第五十九團、第四十二團及決死第一縱隊直屬機關組成沁西支隊。11月24日,“掃蕩”太岳區的日軍合擊侵占沁源城,開始進行分區“清剿”。沁西支隊第五十九團在沁源縣胡漢坪、馬背地區痛擊“清剿”之敵,共計殲敵260余人。
關于抗戰的經歷,老人對其老伴說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在一次戰役時,他親眼看見了連長犧牲,老人跟連長的感情很深,那一幕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老人之前多次看電視時,看到一些打仗犧牲的場面,就會禁不住流淚,那種經歷了戰友生死離別的痛苦在老人心里留下了一輩子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