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田 欣 辛恒衛
在鎮安縣茅坪回族鎮五福村塔架木耳產業基地,經常看到一位身材瘦弱、皮膚黝黑的小伙子在木耳架子旁走來走去,查看著木耳的長勢情況,群眾親切地叫他“老惠”。這個“老惠”,就是五福村黨支部副書記、回鄉創業青年惠德田。
勇于回鄉創業
“老惠”其實不老。今年40出頭的惠德田,一直在西安做水暖生意,吃苦耐勞的他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積累了一些資本。但他每次回老家,看到家鄉群眾依然貧苦窮困,回鄉創業的想法逐漸萌生。
2017年,惠德田毅然關停了經營20多年的水暖建材店,回到五福村,投資30萬元成立了五福村金泰福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200余畝的金銀花、五味子、蒼術等中藥材基地,合作社通過接受貧困戶入股、流轉閑置土地和吸納附近群眾務工等形式,帶動周邊35戶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戶均年增收5300多元。惠德田開創了村上能人回鄉創辦合作社的先河,成為村里家喻戶曉的致富能手。2020年3月村黨支部換屆,惠德田當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
有人問他生意做得這么好,為什么會想到回村當村干部,他回應道:“一個人富不算富,帶領鄉親們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勤于為民興業
擔任村干部以后,惠德田發現發展林果、中藥材等產業周期長、見效慢,必須發展周期短、見效快的短期產業,以短養長持續發展。2019年他通過考察發現,食用菌種植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非常適合村上發展。經與村委會商量,通過黨支部帶大戶、大戶帶小戶,在全村大力發展塔架木耳,三年來全村累計發展塔架木耳37萬袋。2020年,惠德田又在全縣率先引進紅仁核桃品種,建高標準示范園60畝,采穗育苗基地25畝。在惠德田的帶領下,全村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基本實現了長短產業結合發展。
樂于紓難解困
“他不僅做事雷厲風行,而且品行好,對群眾有耐心,視群眾如親人,做群眾工作人信服!”原黨支部書記劉仁信說。
居住在五福村二組的脫貧戶龐緒會,兒子早年意外去世,兒媳婦改嫁他鄉,如今身邊沒有人照顧。2019年3月,因長時間陰雨天氣致使龐緒會的出行道路被水沖毀,家里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出現短缺。惠德田得知此事后,自己買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徒步走了2公里的泥濘小路,將物資送到龐緒會家里,隨后又幫助老人清理路面塌方,整整忙碌了一天。
在二組柳兒溝種植核桃、中藥材的時候,惠德田發現柳兒溝的通組路通行條件差,很多農產品運不出去,直接影響群眾收益。于是他多方奔走,找項目、要資金,將柳兒溝公路硬化,不僅大大改善了溝內核桃、中藥材產業發展條件,也為群眾出行和農產品運輸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