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段少華 陳風軍)近年來,鎮安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目標,創新推行“三五”機制,促進搬遷群眾加快融合融入,讓全縣8043戶27399名搬遷群眾過上美好新生活。
聚焦勞動能力,劃分“五種類型”促就業。鎮安縣根據實際情況將搬遷群眾分為外出務工型、社區工人型、三產服務型、傳統農民型、兜底保障型,對有外出務工能力和意愿的群眾推送務工信息、開展技能培訓、報銷交通費用,組織轉移就業1.1萬人;對有技能不愿外出的群眾,通過社區工廠帶動就地就業2680人;對有經營頭腦的群眾采取“點餐式”培訓,扶持在餐飲、汽車駕駛等領域創業就業1120人;對發展種植養殖產業的2060名群眾,落實技術服務、產業補助等政策,增加經營性收入;對鰥寡孤獨殘等沒有勞動能力的2066名搬遷群眾,精準落實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殘疾人補貼等政策,保障基本生活。
聚焦生產生活,配建“五小設施”促融入。鎮安縣為安置點配建小菜園,流轉安置點周邊耕地158畝,低價租賃滿足4128戶搬遷群眾的種菜需求;配建小庫房,利用閑置土地等新改建小庫房1.2萬平方米,為2350戶搬遷群眾存放農具等大件物品提供了方便;配建小超市,鼓勵群眾利用安置房開辦小超市86個,方便就近購物;配建小公墓,為31個城鎮安置點配建了小公墓,對28個中心村安置點劃定區域、統一流轉,解決了老有所葬的問題;配建小理事,為58個安置點配建了紅白理事場所,解決群眾紅白喜事操辦需求。
聚焦服務管理,落實“五項措施”促治理。鎮安縣盤活“三類地”,鼓勵搬遷群眾流轉原居住地耕地、林地獲得租金,流轉舊宅騰退復墾地增加收入,已完成安置房不動產登記確權頒證7881戶;推行“雙簿制”,實行原籍戶口簿、遷入地居住簿雙重管理,在原籍繼續享受土地流轉、產業獎補等惠農政策,在遷入地同等享受就學、低保等惠民政策;建設便民室,在安置點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設立“一站式”服務窗口,方便群眾辦事;治理“片區化”,推行“片長+樓長+單元長”管理模式,全縣59個集中安置點共劃分片區86個,選配片長86名、樓長296名、單元長740名;物業“多元化”,探索“單獨組建、委托代管、市場服務、統一管理、民政代管”五種模式,實現了物業管理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