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柯賢喜 辛恒衛
觀察時代之變,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視角。解析時代之變,可以透過一個鄉村的變遷看時代的發展。
近日,筆者穿山越嶺,來到地處鎮安縣北陽山深處海拔1200多米的茅坪回族鎮紅光村,在一片片田野、一坡坡牛羊、一陣陣歡笑中,尋找這個昔日貧困偏遠的回族村莊蛻變的緣由。
大道進村莊
山高氣寒,是為高山,地處海拔1200多米的紅光村名副其實。
從縣城出發到村子近2個半小時車程,全是蜿蜒曲折的道路。
來到村民王明亮家時,51歲的他正在院子里坐著曬太陽。身后是并排矗立著一棟漂亮樓房和一座土木結構的瓦房,默默地講述著這個家庭的變化。
王明亮告訴筆者,過去紅光村是遠近聞名的窮村,窮的原因一個是路難走,一個是吃水難。
“16歲時我第一次背洋芋到集鎮上去賣,一趟走20多里,一來一往要大半天時間,80斤洋芋只賣了三塊四角錢,吃水要到1里外的水井去挑,用水量大的時候還要起早排隊,一上午挑兩桶水。”
1995年,紅光村啟動了通村路修建工作,王明亮內心無比激動。“盼了多少年才盼來修公路,村里男女老少都很激動,大家一起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干苦干2個多月,終于打通了入村的土路。”
2006年,村上搶抓鄉村道路硬化工程政策機遇,將原來的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2018年,通過實施通村道路提升工程,硬化了另外一條直通村內的水泥公路。再后來,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紅光村硬化了通組路、院落路、入戶路。
在修通道路的同時,村民飲水不便的問題也逐步得到了解決,村上先后尋找了多處水源,建設了干凈的蓄水池,為家家戶戶拉通了自來水,村民們徹底告別了往昔吃水人背肩挑的日子。2017年,紅光村還拉上了網絡,群眾通過上網,可以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產業遍地興
通村路修好了,日常吃水便捷了,紅光村的產業發展也邁上了快車道。
夕陽下,回族村民魏正宏坐在山頭靜靜地看著山下的房子與牛羊,心里踏實而幸福。“我養了5頭牛、30多只羊,再加上栽了10多畝烤煙,收入還是可以的。”談起自家產業,魏正宏侃侃而談。
紅光村海拔高、坡度大、土層薄、肥力差,發展規模化種植難度較大,但境內北陽山千畝天然牧場的牧草資源豐富,發展畜牧業有天然優勢。紅光村依托這一優勢,先后在村內新建牛羊圈舍54間、改造圈舍96間,建設標準化青貯池56個,村“兩委”干部引導村民養殖利木贊、西門塔爾、夏洛萊等3個品種牛1200多頭,養殖白山羊1700多只,帶動了全村260多戶群眾發展養殖業。同時,在畜牧產品的加工銷售上,村上的俊翔公司注冊了“伊蘭妹妹”等商標出售本地牛肉干,吸納本鎮抖音、快手網紅主播3名,帶貨銷售牛羊肉食品,形成了牛羊肉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產業鏈。2021年,僅養殖業一項人均收入3000多元。
紅光村在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發展養殖業之外,還注重打造勞務品牌,結合民族實際,創立了“安業清真”勞務品牌,全村800多名在外務工人員中,僅在西安就開辦民族餐飲門店130家,從事清真餐飲行業的就達500多人,年創勞務收入突破千萬元。
“我們因地制宜引導農民發展產業,讓他們持續增收有保障,實現了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08萬元,今年我們村上還種了300多畝烤煙,預計人均收入增長10%以上。”紅光村黨支部書記馬云學說。
村容變漂亮
去年9月以來,紅光村路面整修、廁所革命、庭院改造、村莊清潔行動“戰役”全面打響,紅光村村民馬正明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過去的紅光村,看上去可沒現在這么讓人舒心。”馬正明是個愛干凈的人,但環境衛生跟不上村子的發展,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改變的契機很快就來了。
紅光村以全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為契機,圍繞“六清、六治、六無”三個重點,從村委會周邊入戶,全面清除臟亂差,扎實推進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馬正明積極參與。“不僅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掃干凈,我還動員左鄰右舍一起干。”
如今,除了人居環境整潔,該村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設置垃圾點收集點20個、垃圾收集桶110多個、垃圾收集車1臺,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
振興勁頭足
鄉村振興不僅要富口袋,還要“富”腦袋。紅光村認真落實“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機制,在村內實施片區化治理,在片區內開展常態化評比晾曬活動,在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同時,也激發村民參與建設家鄉的熱情。
傍晚,紅光村基層社會治理超市里充滿了歡聲笑語:“馬博家獲得‘衛生星’,可以兌換一桶食用油。王付強全家獲得的‘上進星’,可以兌換一袋大米。”
村民的積分來自評比,由片區黨員牽頭,組長片長負責,評比的標準就是村民日常參與村莊事務、環境整治美化、弘揚傳統美德等行為表現。通過評比晾曬、積分獎勵,村民“主人翁”意識逐步樹立,爭先進、做榜樣人的多了,相互比、互相學,共創文明和諧美麗的文明新風在紅光村悄然形成。
今日紅光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全面加強社會治理,凝聚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合力和振興人氣,在由小康村向鄉村振興示范村轉變、發展產業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群眾的生活必定會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