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張翰在微博公開戀情,正式認了古力娜扎的女友身份。兩人緋聞傳了一年多,哪怕多次被拍到照片,雙方均未松口承認,這一次張翰的大方示愛的確讓外界有種“終于等到了”的感覺。但外界對于兩人戀情的曝光,卻不僅僅是“祝福”而已,有網友懷疑是藝人借著節目播出的東風在自行炒作,而且節目也真切地收到了炒作的效果。當今的娛樂圈幾乎數不出一臺不炒作的綜藝節目,但很多制作平平的節目,難道真靠“炒”就能撐起收視率嗎?
做紅一檔節目
比做好一檔節目重要嗎?
現在的明星真人秀節目領域已經出現了“過熱”的現象,多的是號稱大制作的真人秀節目,最后拉不到贊助,不得以只能找過氣明星或者三四線小咖明星去坐鎮。而電視圈的氛圍則更顯得詭異,對比“做好一檔節目”,“做紅一檔節目”竟然顯得更重要。
此前《偶像來了》開播,雖然電視觀眾也許還挺給林青霞面子,但是網絡上的討論度卻相當不活躍,直到王思聰吐槽該節目,才引發該節目在微博熱度直線沖上第一位。再加上古力娜扎這兩周的“努力”,這一檔節目看似真的就這么“紅了”,可是網友和觀眾的口碑似乎卻不那么好。事實上,要做紅一檔節目,特別是一檔季播節目,雖然看上去很難,實際上只要話題足夠,敢于炒作,也能爆紅,但可持續性并不強,不信你細想一下,每一年都會有不少節目被炒紅了,可這其中堅持到第二季、第三季的又有多少呢?
想做好一檔節目,并將其做成一檔常規節目,顯得難得多。其實你會發現,只有像擁有《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的湖南臺,以及擁有《非誠勿擾》的江蘇臺,才有底氣和資本讓自己不停地嘗試新節目,且不怕失敗。以季播節目為主的其他衛視臺,可能遇到一年都做不出一個話題性節目的狀況,那么這個衛視可能就此沉淪,要再往上走就難了。
所以,我們發現,雖然每一家衛視都在花大價錢制作出一些大牌云集、規模龐大的季播節目,但也都在嘗試著做出能代表自己品牌形象的節目。也只有這種有獨立風格的節目,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炒”得生硬,惹人反感!
昨日中午,張翰突然在微博曬出一張與古力娜扎的接吻照,配上“老鼠”、“愛心”、“猴子”三個表情符號,由于老鼠、猴子分別代表兩人的生肖屬相,這被外界解讀為“張翰愛娜扎”。這也是張翰首度主動公開自己的戀情。
張翰發出微博之后,短短4個小時內,微博轉發次數近14萬,評論超過40萬條。鑒于女友古力娜扎正在參加眾多大牌女星加盟的真人秀節目《偶像來了》,張翰選擇在這個時候公布兩人的戀情,外界的第一反應就是“古力娜扎真的好拼”:上周她剛在節目里談起被網友“黑”的歷史,忍不住落淚,這周節目播完第二天男友就承認戀情,完全是“炒作”的節奏停不下來。只不過,這一周一次的“炒作”頻率,觀眾與網友是否買賬,目前看起來卻很難下定論。
事實上,大家現在都已經習慣了節目組的炒作,也默認明星參與到某些真人秀節目的炒作中去。去年《爸爸去哪兒2》中,節目組在預告片中特別突出了“多多指責貝兒偷錢”的矛盾,節目之外也有營銷號炒作“黃磊看似好男人,實際勾搭上節目組女編導”的新聞,這種太過于生硬的炒作方式,讓觀眾與網友們的反感多于感興趣,這成為《爸爸去哪兒2》的口碑不如第一季的原因之一。
“炒”得太多,看得太膩!
除了上述這些生硬的炒作,大多數綜藝節目的炒作,走的路線卻是一開始觀眾喜歡,但是后來炒得太多反而適得其反。《奔跑吧!兄弟》當中,第一季就炒Angelababy與鄭愷的“周五情侶CP”,第二季則用Angelababy與黃曉明的話題貫穿全程,特別是黃曉明為了宣傳《何以笙簫默》上節目與Angelababy秀恩愛,節目組還打出字幕“甜到內傷”,但是大多數觀眾的反應卻是“太膩了!真是夠了!”
說到“炒作”過多,各種戀愛類真人秀節目絕對在名單之上。《我們相愛吧》當中把喬任梁、徐璐這對“慌張夫婦”的戀愛之路拍得足以媲美偶像劇,即便在節目的中后段就傳出兩人不和的新聞,但節目里兩人依舊“恩愛如初”。對比兩人的表現,前期完全不被看好的劉雯、崔始源,反而收獲了大量的粉絲支持。所以,節目播完喬任梁就在微博“暗諷CP粉”,的確讓不少粉絲無語。
不過,真要說到“炒作”的重災區,非各種明星旅游類真人秀節目莫屬。表面上頗有素養的明星們,只要一起出游,就一定會遭遇各種相互“撕”的畫面。《花兒與少年》不停地放大許晴與其他成員們之間的“格格不入”,以及特立獨行的華晨宇、寧靜都變成眾矢之的;而同樣題材的《花樣姐姐》也是如此,王琳在這一期與徐帆爭吵不停,下一期接著和弟弟們鬧騰,這樣的“矛盾”在一整季節目里比比皆是,令觀眾都有些“劇情疲勞”了。
“炒”得不對,容易失效!
綜藝節目越來越多,大家發現如若節目只是擁有華麗的明星卡司,卻缺少可以炒作的話題,節目的收視率往往堪憂。例如被諸多業內人士大贊的《真正男子漢》,因為軍旅體驗題材的限制,除了拍攝期間王寶強受傷,直到播放完畢也沒有出現讓外界記住的新聞亮點;由吳秀波當主持,吳君如、賈玲、宋小寶等國內重量級笑星參賽的《歡樂喜劇人》,拋開收視率不說,但連冠名商都找不到的情況也令人尷尬。
不“炒”不行,要“炒”也得找對方向。比如備受業內認可的節目《極限挑戰》,從開播至今只反復炒作張藝興與孫紅雷的矛盾與和好,缺乏新的亮點,所以節目的收視率從第一期的1.19開始飛升,近一個月都在2.7、2.8左右徘徊,但無論怎樣都突破不了3,仍然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現象級”節目。另外,《咱們穿越吧》炒作女星黃小蕾“吃蟲子”一事,更是讓外界覺得低俗卻無趣。
對比之下,此前《與星共舞》將“天王嫂”昆凌的真人秀首秀作為重點突出,并配合周杰倫與昆凌婚禮臨近、昆凌身懷六甲、緊急退賽等事件,特別是昆凌告別節目的那句“有更重要的事”,不僅為其樹立了“愛情、家庭大于事業”的形象,更是有助于為節目營造“有愛”的氛圍。所以即便是炒作,也得拿著這樣觀眾看著都開心的事兒去“炒”,效果才會好。
專題策劃:徐暉 撰文:廣州日報記者:范協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