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為“中國電影年度總票房高達440億票房”興奮之時,中國電影市場以2016年第一季度150億的總票房給大家帶來了更大的驚喜。這其中,本土電影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橫掃電影市場,形成了超越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力和票房的新格局。人們預估中國電影今年的票房將會超過600億元。在23日閉幕的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票房”“國產電影”等是出現頻率很高的字眼。
22日上午,北京新傳智庫風險研究院、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學出版社在電影節的論壇上發布《影視風控藍皮書:中國影視輿情與風控報告(2016)》(簡稱《藍皮書》)。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有何新特點?哪些電影類型有望成為新爆點?南方日報記者根據《藍皮書》進行了梳理。
趨勢一
奇幻占一席之地
在國內電影市場上,愛情、青春、喜劇片比比皆是,但長期以來奇幻類型始終是好萊塢的專利,鮮有國內電影人敢于嘗試。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中國電影人終于在奇幻電影領域開辟了一席之地。目前已在票房和口碑方面獲得不俗成績的范例:2015年的《捉妖記》《尋龍訣》和2016年春節檔的《美人魚》。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制造”的奇幻電影還會繼續熱下去——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有多部此類電影亮相,有的即將開機,有的即將上映,且主創陣容強大。
海潤影業17日公布2016年片單,最引人矚目的是杜琪峰將拍攝的3D-IMAX古裝奇幻系列片三部曲《黃帝大戰蚩尤》。三部曲投資10億元,將是杜琪峰執導的投資最大的電影系列。
目前電影市場上最受觀眾喜愛的是喜劇片和愛情片,為讓電影本身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很多中國電影的創作類型也走向深入和復合。《捉妖記》就是個不錯的例子,它幾乎是幻想、喜劇和愛情三大要素的“合成配方”,《美人魚》走的也是相似的路線,而今年元旦檔的《唐人街探案》將喜劇元素融入探案題材當中,宣傳時則主打喜劇元素。日前,由吳建豪主演的電影《霹靂再現》在京宣布本月25日開機,該片也是雜糅多種類型元素的電影。制片人兼編劇史力嘉說,“這不僅僅是部科幻題材的電影,故事中插入了稍許懷舊的情愫,也包含恰如其分的喜劇內容,最不缺的就是顏值擔當。”
《藍皮書》指出,在眾多影片中,“幻想+喜劇”元素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的方向,“因此,在類型復合的影片中,如何以一種類型為主體,巧妙雜糅進其他的商業元素,將是風險管控的一個重要方向。”
趨勢二國產動畫黃金時代悄然來臨
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兩部定位全年齡段觀眾的國產動畫電影《搖滾藏獒》和《大魚海棠》,均定檔暑期檔。
其中《搖滾藏獒》根據搖滾歌手鄭鈞同名暢銷漫畫改編,講述一只名叫波弟、執著樂觀“一根筋”的藏獒快樂追夢故事。“十二年磨一劍”的《大魚海棠》則融合了很多上古神話元素,網友評價影片的畫風有宮崎駿的影子。有趣的是,去年動畫電影票房冠軍《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也是同時間段上映。這兩部風格迥異卻各自被期待的影片選在此時上映,有續寫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神話之意。
中國動畫電影市場長期以來不溫不火,除“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之外,長期以來都是好萊塢動畫的天下。不過,國產動畫電影低齡化的定位以及低質化的現象,在2015年發生了改變。最常被提及的案例就是《大圣歸來》。《藍皮書》指出,該片為動畫電影的中國風格和全年齡段定位提供了成功案例,“預示著中國本土動畫電影的黃金時代正在悄然來臨。”
要知道,在《大圣歸來》之前,業內對國產原創動畫電影的票房天花板有一個共識,即在1億元以內。可是在2015年制作出品的51部動畫電影中,除了《大圣歸來》,《熊出沒之雪嶺雄風》和《十萬個冷笑話》票房也過億,在發行的動畫電影里,有20部是系列電影,“兔俠”“桂寶”“黑貓警長”等票房都超過2000萬元。《藍皮書》稱,這顯示出中國動畫的品牌影響和價值正在逐漸形成。
同時,一波傳統的影視公司將目光對準了動畫電影領域,根據他們目前披露的信息,全年齡段動畫電影是他們關注的重點。畢竟,隨著看動畫片長大的“90后”逐漸成年,他們不再認為動畫片是給小孩子看的低幼產物。上個月,華誼兄弟宣布投資設立華誼兄弟點睛動畫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開發、制作動畫及特效電影,預計2017年起每年打造4部精品動畫電影。“喜羊羊”系列出品方奧飛動漫也將目光瞄準全年齡段的動畫電影,繼去年8月以9億元收購原創動畫平臺公司有妖氣之后,今年3月,奧飛方面宣布入股《大圣歸來》制作方,聯合打造國漫IP;光線傳媒則號稱要打造“動畫片投資發行方面最大的公司”……《藍皮書》預測,“動畫電影尤其是全年齡段的或者合家歡類的動畫電影,將成為中國電影新的爆發點。”
趨勢三“小生魅力”催生“私人定制”
3年前,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線上售票比率僅為15%,而到了今年尤其是票房表現亮眼的春節檔,這一數字漲至80%。如今互聯網巨頭更是紛紛入局影視產業,電影產業在互聯網風口的影響下已產生很多變化。這些變化不僅體現在電影的創作層面,還包括投資和宣發等環節。百度糯米影業總經理徐勇明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的“互聯網影響下的中國電影新機遇”論壇上介紹,公司從2015年成立至今,投宣發合作影片已經超過80部,未來會與越來越多的影片進行深度合作,包括孵化電影IP、為影片及影院提供金融資助、打造粉絲平臺等多方面。
在互聯網時代中長成大明星的“小鮮肉”們也以爆發的姿態洶涌而來,逐漸占據我們的視線。他們包括鹿晗、吳亦凡、張藝興、李易峰、TFBOYS等。對于明星來說,他們魅力的養成除了公眾形象的經營外,還需影視作品來證明實力,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魅力標簽。可是,細觀這些男明星參演的影視作品,往往是性格單一的配角。比如鹿晗在《重返20歲》《我是證人》等多部電影中扮演“弟弟”,吳亦凡在《老炮兒》中扮演的是性格刻板單一的反面角色。
正如此前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所說,這些“偶像派”還需鍛煉。不過,《藍皮書》認為,“小生魅力劇”極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的熱點,并催生出“私人定制”電影創作模式。并建議,“如果有影視公司能遵從藝術創作的規律,從劇本階段開始為當紅的偶像男明星‘私人定制’影視故事,使其通過銀幕形象綻放魅力、從偶像成為明星,將有可能收獲巨大的市場回報。”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劉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