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時隔兩個星期,在國際油價跌破60美元時,財政部聯合國家稅務總局再度上調成品油消費稅,引發了外界的諸多疑問。針對市場聲音,財政部則對連續兩次調整成品油消費做出了解釋。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再次提高成品油消費稅單位稅額,是為進一步加強消費稅在治理大氣污染、促進街鞥減排方面的調控力度,合理引導消費需求。
針對財政部的解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所研究院汪德華表示:“半個月內兩次上調消費稅的原因,首先是考慮趁著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的窗口期,其次,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沒有上調到位,沒有達到兩部委之前設定的調整目標,所以才會短期內再次調整。”
汪德華還表示,消費稅目前實施的是消費稅暫行條例,尚未上升到稅法,“所以只要報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國稅總局就可以進行調整。”他說。
頻繁上調起爭議
對于國內的消費者來說,處于持續下降通道的國際油價似乎并未能換來低油價時代,而兩大部委的稅費調整政策也再度引發了市場對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的“脫軌”爭議。
一名大宗商品機構交易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內成品油消費稅調整的標準并不透明,而財政部所指出的將新增財政收入用于節能減排的解釋,也很難真正打消廣大消費者的疑慮。
“比如以汽油消費稅為例,上次上調0.12元,這次上調0.28元,這個上調的標準是怎么計算出來的?為什么是上調這個價格,參考的依據分別是什么,相關部門并沒有向公眾做出詳細的說明。”上述人士對記者說。
事實上,財政部短時期內上調消費稅的舉動引發了市場的另一猜測,若國際油價再度下跌,國內的成品油消費稅是否還會提高?但針對外界猜疑,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則表示,目前,沒有形成成品油消費稅和油價掛鉤機制的跡象,兩次提稅主要還是出于減少燃油消費的考慮。
“消費稅率會不會再次調整,取決于環境的改善,但短時間內再次上調的可能性不大。”劉尚希說。
外界除了對幾大部委“邊降油價邊提高消費稅”的政策調整存有疑慮外,令市場分析人士頗感意外的是,財政部與發改委之間針對國內成品油消費稅的對沖政策則堪稱“精準”。在11月28日油價下調窗口期,財政部的成品油消費稅增加幅度也與發改委計劃中的成品油價下調幅度一致。
“行政體系內部的稅制調整,看似簡單易行,決策高效,但也因此帶來稅制不夠穩定的弊端。這樣的問題,只能靠加快立法進程,將已有的各種稅收‘條例’甚至是‘暫行條例’,上升為更難以隨意改變的法律,才有望從根本上加以解決。”楊志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