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看法”精準扶貧 促貴州迤那貧困村兩年實現蛻變

圖為今天蓮花村新貌。 賀俊怡 攝

圖為蓮花村村民新居。 賀俊怡 攝

圖為李濤和村民們查看瑪咖生長情況。 賀俊怡 攝
中新網貴陽1月31日電 題“四看法”精準扶貧 促貴州迤那貧困村兩年實現蛻變
記者 張一凡 見習記者 張丹莉
走進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蓮花村,干凈的鄉村公路直通到一幢幢兩層的白色小樓,“做夢都沒有想到能夠住上今天這樣的房子。”村民李成勛在院子里曬著冬日的陽光,用竹子編著將要在春耕時使用的農具。
“以前這里都是泥巴路,腳踩下去泥都快到膝蓋了,你看,現在都是水泥路,干干凈凈的,種出來的洋芋也不用再背出去買了,直接可以用車拖出去了。”村民廖二鳳笑著說,以前的土坯房,屋里只能站兩三個人,現在都是寬敞的兩層樓了。
2011年1月貴州省開展的“四幫四促”活動,以“處長下基層”、“二萬干部下基層”和“省直部門掛幫聯系縣”為主要載體,組織機關干部分批到所有行政村,幫助群眾解決困難、服務群眾。之后兩年扶貧力度不斷的加大。2014年,為了實現全省所有貧困村駐村工作組全覆蓋,貴州加大了駐村干部選派力度,以教育實踐活動、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等中心工作為切入點,統籌選派55864人組成了省直機關同步小康工作隊,分成11590個駐村的工作組遍布在貴州的每一個村。
貴州省委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處的李濤2013年2月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被派駐到了蓮花村。當時整個蓮花村打不出一口井,飲用水要到離村子2公里遠的地方去挑,生態環境非常的脆弱,基本上沒有什么樹林,看到的都是一片荒土,住的全是土坯房,有的還開了裂縫。看到這種情況,隊員既心酸又心涼。
這種大面積的貧困下如何開展扶貧呢?經過苦思冥想,同步小康工作隊與當地干部群眾總結出了“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的“精準扶貧四看法”,通過看貧困對象住房條件及其生活環境估算其貧困程度;通過看貧困對象現實的耕地擁有及收成情況和生產生活條件估算貧困程度;通過看貧困對象今天勞動力的強弱和掌握生產技能情況估算貧困程度;通過看貧困對象明天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掌握科技知識情況估算貧困程度。確定貧困戶后,李濤和隊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采取培訓到村到戶的方式,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致富思路和藥材種植技術培訓。
“通過培訓,村民的思想轉變了、信心普遍提高,過去的‘要我做’變為了今天的‘我要做’,過去的‘要我富’變為了今天的‘我要富’。”迤那鎮鎮長穆青林介紹,如今求變求富的心理已經成為蓮花村村民的共識,也成為了引領蓮花村在下一步創業致富路上的精神支撐和力量源泉。
“村民首先要努力向上爬,政府在下面推一把,他就上去了。村民脫貧致富的思想一定要走在政府的前面,不能等著政府牽著走。”把村民的信心提上來后,李濤又在迤那與貴州百強集團、云南云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蒼南縣啊哩啷中藥材有限公司之間溝通、協調30余次。經過反復協商,成功引進百強集團在迤那鎮投資510萬元建中藥材加工廠,并邀請云南云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家到迤那鎮提供免費的中藥材種植技術指導,先后舉辦地頭現場培訓7次,帶領蓮花村村民種植黨參、瑪咖,受益村民達850戶2500多人。
藥材種植的開展,有效地提高了蓮花村村民的收入,讓他們初步擺脫了貧困。不過,當李濤看著村民們種出來的瑪咖直接出售,附加值很低時,又主動操心起了藥材的包裝和銷售問題。近日,李濤專門帶著村民前往云南昭通,與當地的企業達成了生產包裝的協議。
“這個項目談成了,藥材加了包裝,價值就不一樣了,一斤可以多賺幾十塊不等的利潤呢!”李濤說,現在蓮花村村民種植瑪咖340畝,預計直接經濟收入可以達到440余萬元,包裝談好了又可以增加一筆收入。
“我們村來了個省城的大好人。”李濤付出的辛勤和汗水得到了村民的認可,他也和這片土地建立了深情厚誼,在2014年1月,原計劃幫扶一年就能回到“省城人”生活的李濤,由于難舍和鄉親們的感情,申請繼續幫扶一年,而今第二年的駐村扶貧工作已接近尾聲,但是他又提交了第三年的繼續駐村扶貧申請,“趁現在還年輕,想多做一點。”
同步小康工作隊卓有成效的工作,激發了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闖出了一條喀斯特地區精準扶貧的新路子,探索出了扶貧開發的“迤那經驗”。迤那鎮貧困發生率由2010年的16.14%下降到2014年的11.28%;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3036元增加到2014年的7035元。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建成通村公路134.5公里,通組路331.62公里,建成水利工程12個,修建小水窖1100口,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建成文化服務中心300平方米,生態公園、文化廣場14個。(完)